毕节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9日 陈昌旭)

2016年01月28日 17:12   来源:毕节市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9日在毕节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陈昌旭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中央、省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继续深化“三大主题”,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主战略”,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踏踏实实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文化旅游异彩纷呈、生态修复张力凸显、城乡面貌生机勃发的良好局面。

  回顾“十二五”时期开展的工作,有十个方面的大事令人难忘、催人奋进。一是赢得了发展新机遇。党和国家领导人22次作出重要批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5·15”重要批示赋予试验区“两新”使命;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29处涉及毕节,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23个部委出台28项差别化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2次召开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并出台了2个支持文件。二是实现了基础设施新突破。毕节机场建成通航、威宁机场获批即将开工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改造成效显著,“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建成,“两硬化”工程全市农村基本完成,铁路新增建成里程182公里。全省标志性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三是打造了城市新引擎。完成撤地设市,理顺了市区公安、国土、规划、住建、城管、人防、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等事权关系;省政府批复实施《毕节—大方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心城区龙头引领之势日益增强;双山新区、毕节经济开发区整合设立金海湖新区,“一城三区”构架初步形成。四是夯实了产业新平台。构建了“两大基地驱动、十大园区发力”的工业布局,“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贵州毕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金沙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五是形成了文旅新品牌。百里杜鹃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织金洞成功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草海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电视剧《奢香夫人》在央视一套综合节目播出并荣获三项大奖,中国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在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中获五项大奖,国家将毕节纳入藏羌彝文化走廊,黔西水西传奇大舞台项目被文化部批准为贵州唯一的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六是构筑了生态新屏障。先后被授予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称号,被列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启动实施,组建了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七是探索了改革新经验。精准扶贫“四看识别法”在全国推广,民生监督组、“十子”工作机制、“六零六好”社会治理、权力清单监督制、农民讲师团、支农资金管理等改革创新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肯定;威宁自治县被列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八是搭建了交流新载体。成功承办了2013中国(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政协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5年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发展交流会、第四届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等一批全国性、区域性重要会议。九是实现了教育新提升。毕节学院成功转型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卫校升格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市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建民办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建成毕节职教城一期工程,形成了“一体两翼多节点”的职业教育格局。十是树立了精神新标杆。“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毕节试验区精神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探索实践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涌现出文朝荣、彭练基、喻朝芬等先进典型人物。

  “十二五”时期,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十一五”末相比,预计生产总值从600.85亿元增加到1440.17亿元,年均增长14.8%,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从9113元增加到22022元,年均增长14.9%;规模工业增加值从131亿元增加到360.11亿元,年均增长22.41%;固定资产投资从379.04亿元增加到2029.73亿元,年均增长39.8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62.12亿元增加到107.62亿元,年均增长1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6.1亿元增加到301.95亿元,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308元增加到23142元,年均增长10.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54元增加到6976元,年均增长15.7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从550.92亿元、282.52亿元增加到1254.87亿元、884.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89%、25.64%。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从21 43 36调整到19.8 39.8 40.4。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左右,实施特色农业“4321”工程,发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建成70个省、市、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马铃薯、蔬菜、生态畜牧、特色经果、中药材、茶叶等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建成产业园区10个、煤矿216对,电力总装机1138万千瓦,卷烟产能60万大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2户,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687亿元。完成旅游景区建设投资411亿元。建成大型专业交易市场24个。交通银行、贵阳银行、贵州银行、浦发银行在毕节成立分行,村镇银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乡村电商服务站和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建设全面兴起。

  基础设施瓶颈不断突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51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29908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通车里程3596公里,是“十一五”末的2.84倍,高速公路从零上升到615公里。贵阳至织金、织金至安顺铁路建成通车,成贵快铁毕节段加快建设。毕节机场2013年6月建成通航,开通14个城市航线,旅客运输量突破100万人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多。开工建设18座中小型水库,建成中小型水库6座,新增水库总库容6297万立方米。解决253.75万农村群众、45.1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电网建设投资59亿元,实现供电区域内一户一表。全市通讯信号、互联网覆盖率大幅提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光纤达到乡乡通。

  城乡建设面貌不断改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7%提高到38%,城镇人口达240万人。省政府批复了《毕节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核心区开工建设路网33条,总长度130公里。招商花园城、远航七星万象城等10个项目纳入全省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全市特色小城镇及示范镇完成投资253.88亿元,筹资20多亿元实施了1684万平方米院坝和4.4万公里连户路硬化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三大主题”实践不断深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91.44万人,实现4个县、10个重点乡(镇)省级“减贫摘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84871人。林业总产值达150亿元,森林覆盖率从40%提高到48%;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达718平方公里、429平方公里,建成4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县城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十一五”末下降0.99和1.08个千分点,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上升4.0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九条新路子”“威宁精神”“金沙之路”“赫章城镇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等经验在全省推广;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农村敬老院“老少共融之家”创建活动、“五统一”教育优先发展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工商登记“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金沙沙土镇国家级扩权强镇及七星关、金沙、织金等省级统筹城乡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有序开展。获省政府批复建设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成3个省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和大方保税仓。外贸进出口从590万美元增长到3.5亿美元,增长59倍;利用外资从821万美元增长到1.8亿美元,增长22倍。招商引资累计完成省外到位资金5331.69亿元。全面实施“三年倍增计划”“五年行动计划”,扶持微型企业发展“3个15万元”政策有效落实,民营经济增加值达7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1%。

  社会民生事业不断进步。教育“9+3”“4+2”突破性工程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6%,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8年,黔西县、金沙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检”。开展“四位一体”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覆盖。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好,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1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1万人,分别完成“十二五”目标数的201.5%、237.5%。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1.13万户,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4.31万套(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乡基本医疗、工伤等保险参保人数均大幅超过“十二五”规划任务数。建成“一院三馆”和三板桥奥体中心,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网点3694个、农家书屋3666个,启动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织金、七星关、纳雍被国家禁毒委取消了通报警示地区,“平安毕节”创建取得实效,“五防网”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军民、军政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青年、农机、气象、人防、档案、审计、地方志、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自身建设全面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537起,处理754人。政府性楼堂馆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查处“庸懒慢浮散”等为官不为问题320余起,对涉及的242个单位349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通报。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转、转中求改、改中求活、活中求实”的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推动新发展,为“十二五”圆满收官交出了合格答卷、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持续增大。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40.17亿元、增长12.9%,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296.89亿元、107.62亿元,分别下降16.97%、7.3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21亿元、增长17%,规模工业增加值360.11亿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95亿元、增长12.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142元、6976元,分别增长9%、12.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1254.87亿元、884.47亿元,分别增长36.85%、28.2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食总产量257.5万吨,收购烟叶142.73万担;“六大农业板块经济”种植业完成475.8万亩,新增畜禽养殖181万头(只)。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85.7亿元、增长6.7%。煤炭、电力、烟草产值分别达409.95亿元、150.26亿元、62.13亿元,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养生、新型建筑建材、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0%、65.7%、61.4%、30%、23%。旅游综合收入312.56亿元、增长22.3%,服务业增加值581亿元、增长14.8%。城乡统筹持续推进。金海湖新区新增路网21公里,16个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改造棚户区2.079万户,新增城市建成区9.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78.76公里。举办了城镇化建设项目推介会暨首届房地产交易博览会,全年销售商品房280余万平方米、增长10%。120个特色小城镇完成投资60亿元,吸纳农村人口1.7万人。建设“贵州民居”14103户、完工5085户。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4公里,新增铁路里程182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3000公里。毕节机场旅客运输量达56.4万人次,在西南地区39个支线机场中排第11位。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投资23亿元,续建3座中小型水库建设并基本完工,新开工建设7座中小型水库,完成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发展耕地灌溉16.68万亩,解决11.0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城市20兆宽带和农村4兆宽带接入覆盖率均达100%。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统筹推进42项专项改革,七星关区“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扶贫成效初显,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威宁“爱心邻居”等经验在全省推广。大方、金沙外贸转型基地成功申报省级示范基地,毕节国际内陆港纳入省内陆山区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与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州兹韦尼哥罗德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厄瓜多尔签署友好城市备忘录。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引进省外项目到位资金增长39.39%。外贸进出口达3.5亿美元,利用外资达1.8亿美元。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深入开展“绿色毕节”行动,完成绿化造林141.62万亩,治理石漠化14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14.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3.7%;黔西县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1个、标准化固体废物渣场7个。草海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集中开工6大类共28个项目,总投资29.9亿元。社会治理持续加强。启动了“法治毕节”创建工作。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四类群体”关爱服务工作,对33.22万名留守儿童、10.89万名空巢老人和48万名残疾人进行关爱救助。建成县(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8个,设立乡村救助点2087个,建设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56个。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化解疑难信访积案402件。安全生产实现“双降”。命案、刑事案件发生率分别下降20.19%、15.4%。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6.85%,同比上升0.47个百分点。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完成了165.9万贫困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分类管理,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建成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154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187所、普通高中6所。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9.45%、95%、86%和85%。引进了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清华国中等优强民办学校,将原市直中职学校老校区改办中小学,有效缓解七星关城区“大班额”问题。开通七星关城区重要出口的隧道和桥梁,在中心区域部分路段实行单循环,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探索开展城乡一体化医疗联合服务体系。单独二孩政策运行平稳,常住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新增城镇就业8.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8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5%、30.5%。新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住房7621套,建设公租房14697套,改造农村危房72678户。省级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127.4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6.13%。市级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52.1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86%。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1件、省人大代表建议19件、市人大代表建议95件;全国政协提案1件,省政协委员提案1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72件,办结率达100%。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动“三大主题”实践,始终坚持主攻项目扩大投资,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开拓,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同心攻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东部十省市的鼎力支持,得益于深圳等对口帮扶城市、省直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驻毕单位及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毕节改革发展的各级各界、各行各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脱贫攻坚任务重。全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还有125.9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5.54%、全国的2.09%。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青黄不接,能矿资源深加工产业推进难、推进慢,农业基础条件差,喀斯特山区农业规模化层次低,产业化水平不高。三是基础设施欠账多。县际、乡际和城市节点交通薄弱,“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之间还未充分衔接,工程性缺水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边远农村用水、用电、信息通讯覆盖等基础条件还有待改善。四是生态环境支撑弱。森林覆盖率不高、石漠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力弱。五是民生保障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就业形势严峻,社会治理难度大。六是思想观念不够活。少数干部因循守旧、作风不实、能力不强,部分群众有等靠要思想,自身发展能力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千方百计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毕节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9日 陈昌旭)

2016-01-28 17:12 来源:毕节市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