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4日 黄奇帆)

2016年01月29日 09:47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4日在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黄奇帆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重庆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2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年均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从6935亿元增至15480亿元,增长1.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24亿元,年均增长16.1%。进出口总额达到750亿美元,增长5倍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405亿元,实现利润1394亿元,分别增长1.3倍和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55亿元,增长1.3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239元和10505元,年均增长11.2%和14.3%。全市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谋划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市一体化发展效能显著提升。我们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新要求,立足重庆实际,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围绕功能定位出台规划引导、财政扶持、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配套措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都市功能核心区金融、商贸等服务业中的高端要素加快集聚;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空间延展,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市发展新区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地位进一步凸显;渝东北和渝东南“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生态功能不断恢复和加强。当前的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已成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正呈现出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统筹兼顾均衡化的良好态势。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信息、汽车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快于一般工业,金融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传统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6∶44.6∶46.8调整为7.3∶45∶47.7。制造业发展突出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形成了“6 1”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达到2.7亿台件,产值突破5000亿元。汽车产业形成多品牌集聚,产量突破300万辆,实现产值4700亿元。装备、化医、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工业均发展为千亿级产业。前瞻性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64亿元,努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极。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增至9%,金融资产和银行存贷款余额均翻了一番多。传统服务业繁荣活跃,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高端业态不断丰富,电子商务快速增量,专业市场转型发展,农村商贸持续活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9813亿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9.7%,入境游累计达到1199万人次。

  ——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呈现良好态势。认真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聚焦突破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力度的改革成果。改革投融资体制,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设一批股权投资基金,滚动实施2600亿元PPP项目,激活了民间投资。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了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市场主体由92万户增至194万户,非公经济占比超过60%。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达到2.5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国有经济布局持续优化,在全市重大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一批国有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全国保险资产交易平台落户重庆,获得38个创新型金融机构牌照。通过国家验收的要素交易市场达到11家,交易大幅放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以农民工为主体实现转户429万人,交易地票17.3万亩,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达到800亿元,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更为顺畅。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都取得新进展。

  ——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内陆开放高地基本成型。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形成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开放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要件。渝新欧铁路累计开行490班,货物种类和辐射范围持续拓展,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主动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与沿海沿边口岸实现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建立起多国海关“一卡通”协调机制。创新“整机+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的加工贸易格局,构建起符合内陆特点的外向型产业集群。顺应国际产业升级,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额达到170亿美元。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五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高端要素集聚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发挥。高新区、经开区和各特色工业园区开放支撑作用日益显现。首批澳洲进口活牛运抵重庆。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重庆,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心城市枢纽功能加速形成。建成“一枢纽八干线二支线”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192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500公里、对外出口通道增至13个,“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江北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明显增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239万人次、货邮量增至32万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外埠中转货物占比达到43%。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绕城高速内一批大型人口聚居区和商务集聚区加快成型,城市道路和市政设施不断完善,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增至202公里。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新增水源供应能力11亿立方米。区县城和小城镇面貌显著改观。城市智慧化运营和管理取得进步。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9%、47%。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三农”和库区工作取得新成效。努力推进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猪、蔬菜等基础产业稳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0%。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2.9%。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所有乡镇通油路、水泥路,行政村和撤并村全部实现公路通达。防洪抗旱能力明显提升,解决了108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000多个行政村开展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4.2万人。三峡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三峡后续工作顺利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商贸服务、生态旅游等一大批项目有序实施,库区特色产业发展、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安全呈现出新景象。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累计完成生态环保投入1411亿元,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优化能源结构、搬迁污染企业、控制各类扬尘和汽车尾气,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1%和99%,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Ⅱ类。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扎实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42%。

  ——持续改善社会民生,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立足“五个坚持”,构建起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切的利益问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30万人。社保制度体系覆盖城乡,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基本建成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更好保障。建立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制度,累计建成投用公租房1488万平方米、配租21.4万套,惠及58万人,累计改造城市棚户区1332万平方米、农村危房64万户,房地产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达到97.2%,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和40.5%,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发展。三甲医院达到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强化。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取得新进步。深化重点领域整治和打非治违,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下降。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受理解决了群众提出的大量问题。社会矛盾纠纷联动排查化解卓有成效,信访总量逐年下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明显增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司法、审计、监察、统计、消防、民防、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青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科普、气象、地震、地勘、参事、档案、史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市努力克服下行压力,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收官划上了圆满句号。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经济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工业利润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1%。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二是扎实有效做好融资降本和债务管控。推出1300亿元PPP项目,既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又确保了政府性债务不增;争取800多亿元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将区县部分高息、短期债务转换为低息、长期债务,降低年利息40多亿元;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1796亿元,争取国开行棚改贷款126亿元,增加了企业和社会低利率流动性;创设200亿元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加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为部分困难行业、企业减轻社保缴费负担68亿元。三是一批重点改革专项持续实施。启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11个重点专项,出台10多项配套政策。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行“先照后证”,新增小微企业10.4万户。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面向社会增资扩股和转让股权689亿元。新增上市公司40家。完成中新大东方人寿重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文化市场公平准入,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调整规范高考加分政策,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改革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区县试点,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试点。规范中介组织发展,行业协会与党政机构彻底脱钩。四是开放发展再添新优势。渝新欧铁路开行班列翻番,达到257班。跨境电子商务、口岸贸易、保税贸易、云计算大数据、新型金融服务等快速发展,带动服务贸易额增长30%。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过75%,手机出口增长3倍多,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五是民生持续改善。完成25件重点民生实事年度任务。打响限时脱贫攻坚战,构建起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808个贫困村、95.3万贫困人口越线脱贫。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10.7%。六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重庆建设持续推进,刑事和治安案件稳定可控,保持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重大安全事故和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零发生”,防火防灾形势平稳。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带领下共同努力、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渝部队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和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重庆总体仍处于“双欠”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政府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主导产业单一,产业接续和提档升级刻不容缓;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和各类风险交织,社会治理创新还需加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素质能力与发展需要、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解决化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待!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4日 黄奇帆)

2016-01-29 09:47 来源:重庆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