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盘锦全面转型的决胜期、综合优势的释放期、走出新路的关键期、全面发展的孕育期。我们要看到,盘锦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依靠内生动力、更多依靠扩大内需、更多依靠有效供给转变。
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落实“四个着力”、实现全面转型、走向全面发展为主题,贯穿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主线,坚守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大底线,力推深化改革、做强企业、创新创业三大举措,深耕沿海开发开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谐盘锦建设三大任务,依靠“四个驱动”共同发力,积极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切实积聚转型发展新动能,形成转型发展新支撑,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盘锦特色、体现规律、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全面转型,走向全面发展,加快建设更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滨海新盘锦。
“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0年突破2000亿元。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城乡、油地二元结构基本消除。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群众普遍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市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做好“十三五”时期工作,我们要牢牢把握“六个发展导向”,推动发展理念向全面发展转变,发展动力向混合动力转变,结构优化向竞争力转变,开放格局向资源配置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发展布局向城乡一体转变。扭住持续深化改革、辽东湾开发开放、做强实体经济、厚植创新创业、坚持城乡一体、强化社会治理、植根过好日子“七个战略支点”,以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盘、活跃全局。第一,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以辽东湾开发开放为重点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第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以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重点走出协调发展新路子。第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鼓励创新创业,以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楼宇经济为重点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第四,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打造生态优势、形成生态竞争力为重点开辟绿色发展新境界。第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创造共享发展新篇章。第六,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以营造环境、蓄积人才为重点迈出人才支撑和引领转型发展新步伐。
面对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我们一定加倍努力,奋力实现“十三五”宏伟目标,加快建成一个让全市人民普遍感到幸福、引以自豪、令人向往,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盘锦。
三、2016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深入贯彻市委六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把“四个着力”总要求落地作为一号任务,抓好“十三五”规划实施,落实好市委“四个着力”1+5实施意见,以13个专项行动计划、5项配套政策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发展实体经济,扩大有效供给,锐意改革创新,有效管控风险,持续改善民生,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开启实现全面转型走向全面发展新航程全速启航。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出口总额增长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确保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稳增长仍然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充分释放各类增长潜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效稳定市场预期。
全力稳定企业运行。支持企业扩产改造,抓好华锦老基地改造提升等20项技改项目,促进长春石化等企业完成后续投资。积极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税费、财务、电力、物流等各项成本,支持辽河油田、辽河石化等大企业稳产增效,夯实发展的基础。
保持有效投资力度。实施《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实现亿元以上项目开工125项、竣工125项。确保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开工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获得核准。加快推进忠旺铝材全产业链基地、中储粮综合产业基地、正新轮胎、华润啤酒产业园、精细化工科技园、中蓝电子产业园、诚通纸业等重大项目。
突出抓好招商选资。强化常态化招商、驻地招商,着力引进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好项目,吸引一批世界500强、隐形冠军、上市公司入驻盘锦。签约注册优质项目150项。
全面加强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体系集约化发展。优化并坚持产业定位,树起鲜明的产业特色。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加大以项目为核心的考核力度,促进园区尽快摆满项目,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益。
(二)加快辽东湾新区开发建设。把推进新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实施百项工程建设,打造落实“四个着力”的先行区,争创国家级新区,开启建区第2个10年的崭新篇章。
完善提升港口功能。新建续建5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实施25万吨级航道工程,力争沈盘铁路全线通车、阜盘铁路开工建设,做好城市轻轨、朝盘铁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
努力建设世界级产业基地。加快和运橡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北燃公司原油加工能力突破800万吨,加大精细化工、特色装备、临港物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的引进力度。
加快创业新城建设。实施《打造辽东湾创业新城专项行动计划》。推进81项市政设施建设,抓好辽东湾海堤工程,完成综合客运枢纽主体工程。完善住宅、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促进创业孵化基地产业集聚。推进粮食交易、石油化工、旅游信息三大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旅游指数、粮食交易指数发布系统,发展平台经济、指数经济、口岸经济。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把市商务中心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放大新区开放效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争取纳入辽宁自贸试验区总体规划,推进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做好国家进口粮食口岸报批工作,开通盘蒙欧集装箱班列。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新区为龙头,带动各县区扩大开放,加快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与军贸央企的对接合作,做大进出口总量。
(三)努力建设制造强市。制造业是盘锦发展的脊梁。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着力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两化”融合,打造制造强市。
构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支撑体系。围绕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全程智能化水平,搭建五个云服务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制造业提升新能力、创造新价值。
推进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实施智能、创新、绿色、品牌四大关键制造工程和制造服务协同发展工程。抓好40个自动化智能化提升项目,引进德国及欧美、台湾及昆山、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的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提高重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建设,推进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特色装备制造向生产服务方向转变,加快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内领先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无人机产业园,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新型制造体系。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提高硬件水平、规范服务软环境、提升服务品质为主要目标,实施“深化供给侧改革规范提升城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用国际化视野谋划发展旅游大产业。实施《发展特色旅游业专项行动计划》,以举办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为牵动,建设国际重要的湿地旅游目的地。加强红海滩廊道改造、“红马”体育广场等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国际化旅游信息平台,加强与品牌旅行社的合作,加大旅游专列、旅游包机和游轮引进力度,开拓域外境外客源市场。精心办好四季游系列主题活动,着力塑造中国盘锦冬季稻草艺术节等冬季旅游品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让盘锦旅游走向世界。
促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释放宜居乡村建设综合优势,把农村作为接待外来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广阔天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养老度假等特色旅游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民宿产业村。加快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等文化示范区,开发辽河口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塑造和推广辽河口渔家菜品牌,丰富旅游业发展内涵。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速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商贸物流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和快递物流产业园建设,促进7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重点物流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构建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层次丰富、业态均衡,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餐饮住宿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肉菜流通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力争引进3家以上金融机构,有效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努力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商务咨询、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
化解房地产库存,以深化户籍、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鼓励房地产企业调整营销策略,继续办好大型房交会,打通供需通道,保持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专项行动计划》,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高标准农田11.3万亩。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高性能智能化农机装备。建立“互联网+”农机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农机作业全程网络化。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认养农业规模化发展、信息化建设,全年达到20万亩。做大做强大米、河蟹、泥鳅鱼、碱地系列蔬菜等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结构合理、质量安全、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加工型、外向型龙头企业10家。扩大优势产品出口。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渠道。
深化农村改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六)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是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实施《全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项行动计划》,落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和《促进市场发育完善若干政策》,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大连理工大学获批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支持大学研究院加快建设,新建5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产业创新联盟、专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一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四众”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健全完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服务、检验检测、居家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落实好《建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结构调整和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构建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落实《促进大数据开发应用若干政策》,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80家,楼宇经济发展到65万平方米。
实施《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专项行动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个转企3000户。
全面落实《推进人才集聚若干政策》,打造优质的创新环境、就业环境、生活环境、政务环境,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着力培养本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全年引进吸纳海内外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15名、急需紧缺型人才2000名、高校毕业生8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