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狠抓三项重点工作,着力扩增量稳增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棚改旧改是“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三项重点工作责任书,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着力稳增长蓄后劲打基础。
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建设提升计划,突出重大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金融物流、棚改旧改、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推进落实总投资 3310亿元 150个市级重点项目,年计划投资 76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 76个、年计划投资 309亿元。继续抓好华山、北湖、雪山、南北康等 22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落实首批 PPP项目,围绕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继续推出一批新项目,完善扶持机制和优惠政策,力争三年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 1000亿元。实行重点项目“预备库—储备库—建设库”三库联建,制定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完善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三年内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 1万亿元。实施重点项目推进十大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规划布局、要素保障、专项建设债券发行等方面更大倾斜,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做好授信协议的跟进落实。
多措并举抓好招商引资。开展“投资促进年”活动,创新引资引技引智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新兴产业,以重汽、浪潮、二机床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策划引进配套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延伸集聚、做大做强。二是突出重点板块招商,各发展主体按照全市产业统一布局,以园区、片区、楼宇为载体,抓好中央商务区、汉峪金谷、创新谷、中新智慧城等重点片区招商,引进一批高端产业,培植一批亿元楼宇,打造一批增长高地。三是突出重点企业招商,瞄准世界 500强、国内 500强、民营 500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引爆型项目落地发展 ,加快中弘旅游、万达鲁秀、中广核产业协作等一批项目进度。四是突出重点区域招商,把握国内外产业和要素流动新趋势,策划德国工业 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领域专题招商,开展赴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以及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境内外重点区域招商推介活动,组织中德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和中美财富论坛。探索“互联网 +招商”、市场化招商新模式,建立招商项目库、产业专家库、信息数据“云后台”,强化跟踪服务,增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效。
加快推进棚改旧改。注重连线成片、集中突破,推行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新模式,新开工五里牌坊、泺口、海晏门、刘智远、大庙屯、二药厂片区等 5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 45204户安置房开工任务。科学制定征地拆迁计划,加快推进东客站、济青高铁高速、轨道交通沿线、二环快速路等重点片区征地拆迁工作。严格落实区级主体责任,打好政策组合拳,建立健全服务安置居民信息平台,搭建房企与安置居民间供求桥梁,强化政策宣讲和法律服务,扎实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为城市发展、改善民生拓展空间。
扩大新消费新需求。支持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示范城市,提升山大路、智汇蓝海等 5个专业电商园区,推动菜鸟物流、淘宝网“特色济南馆”项目落地。制定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消费的政策措施,支持信息、绿色新消费。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保护中华老字号。推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和环城游憩带建设,力争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 5A级旅游景区,加快山东设计创意产业园、鹊山龙湖、兴隆泛旅游综合体、小清河源头湿地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培育百年商埠、印象济南、百花洲、火车站北广场等特色商业街区。办好第十七届中国美食节。
(三)补齐短板、优化提升,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更加重视做好城市工作,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协同融合发展。
优化市域发展布局。加快城市更新发展,开展城市中心、次中心和卫星城规划研究 , 促进城市带状格局向组团式格局转变。编制中心城区 53个片区控制性详规,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报批。高标准策划黄河堤防深度开发利用,启动济南新区申报工作,加快黄河公铁大桥、长清黄河大桥建设,解决济南牌照车辆过黄河收费问题,推进北跨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出台实施《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探索实施积分落户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棚改旧改货币化补偿安置力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改善住房供给结构,多措并举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抓好章丘国家级新型 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省级示范镇提升行动,拓展镇村经济业态,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强镇、名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形态内涵双提升,注重保留农村特色、田园风光、乡土气息,完成 130个示范村创建任务。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石济客专、济青高铁、济东高速、济青高速扩容、青兰高速等项目建设,启动济泰高速、济乐高速南延、绕城大东环线建设前期工作,开工东客站客运枢纽工程,做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策划。实施 37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完成 972公里县乡公路安全风险路段整治。加快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实施一批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东区、旅游路、南康水厂建设,实施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解决 270多个城中村和 400多个企事业单位供水问题,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工业余热利用和腊山热源厂建设,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600万平方米;加快济南高压天然气外环管网工程以及东部天然气应急调峰储配供应基地、 104国道天然气应急调峰储配中心建设。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 200项智慧泉城建设工程,实现城乡光纤宽带全覆盖,加快“无线济南”建设。
打好治堵攻坚战。加快轨道交通 R1线建设,开工 R2、 R3线一期,尽快启动轨道交通环线前期工作,完成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报批。加快构建高快一体快速路网,启动工业北路快速路建设,确保二环快速路、顺河高架南延 2017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加快凤凰路南北段、旅游路东西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改造,打通一批断头路。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开工龙洞、省立医院东院、高新区实训基地、唐冶公交换乘枢纽,新开通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20条以上,建设二环路无轨电车环形走廊,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完善交通管理,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
统筹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发展。全面落实县域差别化扶持政策,以产业为纽带强化区县对接帮扶,完善市域内企业项目迁移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加速城区产业转移县域,促动园区创新转型,加快培育新机制、新空间、新项目、新动力,做大县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高产示范区创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工程。抓好“一区六园”以及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等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扶持种苗花卉、中草药、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体系建设。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打造 4条现代农业精品示范线路和齐鲁风情 8号线、五彩乡村等 6条美丽乡村旅游线路。继续抓好温泉旅游以及阿胶、玫瑰等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630”工程,重点打造 6大类 18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互联网 +农业”行动计划,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和营销网络,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
精准务实推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底线思维和兜底要求落实好低保、教育、医保、危旧房改造等相关政策。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实施特困村扶贫解困示范工程,实行市级领导帮挂重点乡镇、县级领导帮挂重点村、第一书记全覆盖、一户一策一干部等措施,通过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发挥财政投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施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探索利用专项扶贫资金购买社会服务。全年完成 200个村 5万人以上脱贫任务。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优美宜居的城乡环境。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屏障,不断提高城乡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狠抓雾霾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实施燃煤、工业、扬尘、尾气等污染协同治理,限期治理钢铁、水泥、石化等高污染行业,加快推进济钢、蓝星、庚辰等企业搬迁改造,完成东部老工业区 38家企业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推进锡盟—山东特高压、榆横—潍坊特高压等“外电入鲁”项目建设,出台低谷电价等系列支持政策。加速煤改气、煤改电,实施锅炉淘汰、燃煤超低排放改造和煤炭散烧整治,全部淘汰改造建成区 134台 35吨 /小时以下锅炉,市域内加油站全面供应国 V车用汽柴油。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40万平方米。加强建筑垃圾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开展油烟污染和燃煤质量专项整治。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环境网格化管理和 24小时巡查监督行动,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打造泉城特色水环境。编制名泉保护专项规划,开展白泉泉群景观恢复、 9处泉域重点渗漏带保护、城区自备井全面关停、 72名泉视频监测等专项行动,续建一批泉水直饮点,启动名泉博物馆规划建设,加快泉水申遗,推出一批水文化产业项目,办好第四届泉水节。推进以城市水系、园林绿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区为重点的 43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启动腊山污水处理厂和一批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建设,加快玉符河、巨野河、锦绣川、锦阳川等河道整治,推进小清河源头综合治理。加快白云湖、玫瑰湖、小清河 3处国家湿地公园和 14处省、市级湿地公园建设。实施东湖水库输水工程,对 147座小水库小塘坝除险加固。全面完成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创建任务。
强化生态基础建设。深化国家级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开展城市绿荫行动,改造提升一批城市绿地和老旧公园,抓好裸露土地绿化。实施铁路沿线综合整治。加快野生动物世界二期和跑马岭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完成中心城区防灾避险公园建设和英雄山风景区整治。划定山体保护红线,完成 26座城区山体绿化提升和山体公园建设,实施万灵山、西蒋峪等矿山地质地貌景观恢复工程。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新造林 5万亩、育苗 2万亩,启动郊野公园建设,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35%以上。加大生态县和生态镇、村创建力度,建成 2个国家级生态县(市)。
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完善管理体制,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实行以生态保护为主导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划定山体、河流水系、泉水重点渗漏带及泉水直接补给区四条生态控制线,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旅游、镇村建设等专项规划。做好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环境综治等工作,强化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富民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养老、休闲产业和农家乐项目,促进南部山区绿色发展、有序发展。
(五)实施改革开放新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以改革解难题、以开放促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加快重点改革攻坚落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升级,动态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行政审批业务手册、服务指南“两个规范”,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建设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化平台。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推进财税改革,做好政府债务存量置换工作,深化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搭建综合涉税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健全财金控股集团和产业发展集团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实施《关于进一步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开发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好新材料产业园和商河经济开发区改革试点工作。分类分层推进国企改革,因企制宜发展混合所有制。全面完成市政公用企业改革改制,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价格改革。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实现民营经济比重提高 1个百分点。创新城市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债券、金融租赁及 PPP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实质进展。
推动全方位开放发展。实施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积极争取国家第一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落实济南市对接“一带一路”行动方案,开拓新兴市场,推动我市企业“走出去”。实施科技对外开放工程,主动融入与东盟、南亚、非洲、拉美等国家的科技伙伴计划,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推进济南新材料产业园与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创新园区产业合作,加快中日韩尖端产业融合园、中新智慧城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开通洲际航线。发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优势,着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工业工程设计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综保区、空港功能区,发展飞机融资租赁、航空物流等产业,强化山东一达通、秦工国贸等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提升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便利化 ,大力发展 B2B和 B2C业务,扩大网上进出口。办好第五届中国(济南)韩国商品博览会暨首届中日韩精品展,策划开展“济南制造”东盟推介会和友城行经贸活动。开工建设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