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提高效能优化服务为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强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完善行政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通。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着力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服务的便利性。
以更有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重点深化市场改革。深化煤电、气电价格改革,提高对落后工艺、设备、产品生产的差别电价和水价,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启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二期建设,推动市级平台和网站建设,着力打造“信用江西”。加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以规范管理和增强活力为重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县级财力保障水平。将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积极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提高征管效能和质量。围绕搞活地方金融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推动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尽快挂牌开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推进裕民银行筹建,争取平安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整顿金融市场秩序,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以搞活增效为重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战略重组,着力抓好江铜集团、省旅游集团、江西国际公司和省招标咨询集团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全面剥离省属国企办社会职能,积极推进钨和稀有金属产业重组整合。深化江西报业集团改革,组建省文化演艺发展集团、省广电传媒集团。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国资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动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四)加快工业强省步伐,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着力推进钢铁产品制造升级,铜精深加工、建材节能环保、石化产业综合利用转型和服装家纺品牌提升。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终端产品,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更多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去产能”,妥善处置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在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推进LED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南昌光谷。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终端和高端迈进,着力打造吉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的开发应用,积极推进省市数据中心、航天云网、中华工业云、中国电信中部云基地建设。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在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启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导航等产业,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每个设区市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立产业协作联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对接,以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为纽带,推动产业集群外部对接,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和铜箔铜板、硅钢和机电产品等10个专项对接。选择20个重点产业集群开展智能化改造试点,打造一批智能化工业园区。
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切实降低企业交易、人工、财务、物流、用电用气成本。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信贷支持,力争“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发放贷款400亿元以上。扩大直接融资,力争全年新增2-3家企业主板上市,30家以上企业“新三板”挂牌,实现直接融资1000亿元。完善企业帮扶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省产品协议采购、省产品与省重点工程对接,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新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290万亩,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深入实施“百县百园”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特色水产、有机茶叶、油茶等特色种养业,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和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提高江西农产品市场美誉度。深入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空间。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全面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镇村联动发展,着力实施农村自来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改造,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完成第一批654个中心村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工程,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赣鄱特色的文化名村。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余江“国家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农垦、水权、集体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的增品、提标、扩面工作,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六)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抓好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开放对接。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赣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作用,力争开通南昌至福州、吉安至赣州至深圳铁海联运快速班列,加密国际直航航线,畅通对接通道。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参与沿江经济协作区和赣鄂皖长江两岸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九江与上海合作建设彭泽“飞地”产业园、南昌高新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合作建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全方位“走出去”。实施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实施“央企入赣”“赣商回归”提升工程,推动更多央企在赣布局重大项目;鼓励和引导赣商回乡创业。办好世界低碳会、赣港会、赣台会、瓷博会、药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设立“走出去”发展引导基金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业、制造业、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五大行业“走出去”发展。组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产业联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接上海、福建、广东自贸试验区发展,积极申报建设江西自贸试验区,努力争取南昌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型通关模式建设。主动参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数字信息平台共建共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七)统筹推进区域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以深入推进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为重点,加快昌九、昌抚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昌九、昌抚社会保险、新农合互通互认等领域同城化。支持南昌临空经济区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共青先导区发展“小镇经济”。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设立昌九新区。加快苏区振兴发展,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吉泰走廊“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抚州赣闽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赣东赣西两翼齐飞,支持赣东北对接长三角,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联席会,推进赣浙省际生态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信江河谷城市群建设,全面启动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赣西对接长株潭,打造赣湘合作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加快新宜萍新型城镇示范带和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建设赣西(新余)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支持抚州建设向莆经济带。研究编制沿沪昆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积极谋划沿京九高铁经济带,以积极姿态迎接高铁经济时代,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带。
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切实加强城市工作,抓好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加快城市群、都市区等重大区域规划编制。推行市县“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管控城乡空间。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推动鹰潭、樟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促进进城农民转移落户,成为参与城市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市民。
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支持县域工业园区专业化、集约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提升竞争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引导人口聚集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选择部分县市开展改革试点,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