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承担的自治区20项、市本级46项重点改革和69项国家、自治区级试点任务顺利推进。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出台存量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办法,创造性地解决了因无法分户导致不能以“户”申请宅基地的政策障碍。全市123个乡镇(街道)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建成1693个村(社区)政务服务中心。115个市直部门公开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完成1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826项、产业重大科技项目48项,取得科技成果8734项,高新技术企业达23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获批自治区级科技园区2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七连冠。
——“南宁渠道”作用凸显,开放合作提升新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南宁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成功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中越青年大联欢、中国—东盟生态宜居论坛、中国—东盟市长论坛等国际活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面向东盟的合作平台落户南宁,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正式启动。6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总领馆,东盟10国、日韩商务联络部建成使用。累计利用外资27.9亿美元,年均增长16.04%,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54%。南宁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落实“双核驱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南北钦防同城化加快推进,实现电信、户籍、医保、就业政策、公积金异地贷款等同城化,先导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扎实推进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港口枢纽、疏港通道、产业园区等12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投资26.11亿元,建成南宁港牛湾、六景港区,新增1534万吨货运吞吐能力,实现2000吨级船舶直达珠三角地区。实施无纸化通关和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四省区区域通关一体化、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宜居城市魅力彰显。“中国绿城”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城市园林绿化“九项工程”扎实推进,新建绿道91.3公里、造林167.52万亩,完成461个示范村屯、4664个一般村屯的绿化,其中62个被评为“广西绿色村屯”。“中国水城”加快建设,18条城市内河和湖泊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民歌湖、相思湖、明月湖等环城水系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100%达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全面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国内领先。完成181个生活污水直排口整治,建成污水管网540公里,三塘、五象2座污水处理厂及黎塘镇等13个重点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试运行。平里静脉产业园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发电,宾阳建成广西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市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从不足20%提升至85%以上。“美丽南宁”建设深入实施,规范整治无物业管理小区632个、“城中村”46个、农贸市场145个,查处“五乱”行为418.86万起,查处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730万起,车辆平均通行能力提高20%以上。清理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938.99万平方米、违法占地面积2979.73万平方米。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荣获中国“养生休闲之都”美誉。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建设勃发生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2.64%提高至59.31%。五象新区“十二五”完成投资913.75亿元,为“十一五”的5.16倍,其中引进产业项目167个、完成投资529.85亿元,31家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10家金融保险企业、15家境外上市公司落户新区;新区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净增15倍,在建工程建筑面积1964万平方米,净增12倍;新区“两基地一中心一商圈”建设整体推进,总部基地金融街、五象湖周边、蟠龙至龙岗片区沿江地带建设初具规模;新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基本建成,广西体育中心、规划馆、美术馆、五象湖生态工程和博物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使用。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加快建设,南广、南钦、南昆(南宁至百色段)、柳南高铁建成,南宁火车东站同步启用,南宁迈入“高铁时代”;来宾至马山等高速公路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完成农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建成吴圩机场第二航站楼,新增15条至东盟国家航线,南宁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打通长堽路、枫林路等10条“断头路”,完成机场路扩建和168条城市道路“白改黑”,凌铁大桥等24座跨江桥梁、城市立交建成使用。新建公交场站14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696个,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00多辆、公共自行车2万辆。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建成运行,内河防汛信息指挥系统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平台建成。荣获“全国城市品牌建设奖”。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涉民生财政支出1512.91亿元,是“十一五”的2.87倍。全面完成自治区级为民办实事工程240个子项、市本级244个子项,完成投资305.5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3次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提标最高幅度分别达25%、55%、67%,居全区首位。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解决了137.63万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236.7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59万人;完成精准识别40.5万户196.6万人的入户评分工作。率先在全区实现市辖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学生资助实现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惠及学生250.58万人次;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763所、中小学48所,新增多元普惠幼儿园311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兴宁、青秀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马山、武鸣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教育“十二五”目标超额完成。南宁学院实现了“千亩、万人、升本”目标,并入选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高校。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10年的92.57%上升到99.61%。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完成64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48家农家书屋、1395个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摘取国家级奖项134个,成功打造《百鸟衣》等一批优秀精品剧目,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区首位。成功举办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重要国际赛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全区领先水平,成为首批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陈美杏等30名先进典型荣登“中国好人榜”,杜丽群荣获国际医学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白求恩奖章”。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社会治理创新、信访、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治安管控、平安创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人防建设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效,档案、史志、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蝉联国家卫生城市二连冠,“全国文明城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三连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超过90%以上,位居广西首位。
五年来,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组织领导扎实有力,法治南宁制度体系日趋完备,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行政决策更加规范科学,行政执法制度不断健全,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强化。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9件,出台政府规章49件、规范性文件151件。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共办理自治区和市级人大代表建议1014件、政协提案1400件,办结率100%。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0万条,居全区首位。举办24期《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196个问题全部整改落实。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南宁改革开放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和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城市形象和品质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全市各级政府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各族人民更加团结紧密的五年。五年成绩极其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历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南宁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经济发展步入“三期叠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市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容小觑。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工业短板明显、服务业优势不突出、农业特色不鲜明;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难,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各类人才仍较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位优势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贫困人口多,补齐民生短板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因素还不少,等等。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决不回避,以勇于担当的态度和责任,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对我们的期望!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