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严控严管“保生态”,重点实施“三清一绿”工程。实施清新空气工程,开展“五项整治”活动,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全市新建电动汽车快充站51个,在市区新上300辆纯电动公交车。实施清澈水源工程,严格执行《烟台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抓好47项水生态文明提升和10大类23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如期实现水质提档升级目标。制定出台《烟台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26条重点河流控制单元水质达标工程,水质稳定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强化土壤、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实施清洁生产工程,严格执行排放新标准,启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分散锅炉淘汰任务,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技术。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加强景观通道、城郊森林、水源地绿化等生态建设,做好裸露山体恢复、森林和湿地保护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0万亩,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魅力烟台。
(八)以人为本“惠民生”,重点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开支,安排更多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经济下行压力不向民生传导。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扩大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全面改薄”工程,逐步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改造校舍4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设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力争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实现暑期招生。积极创建“健康烟台”,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设烟台山医院新院等医疗机构。建立百岁老人长寿津贴发放市级配套制度,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6张以上。加快打造养老产业典范城市和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式城市。实施体育健康工程,发展赛事经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对胶东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持续挖掘和阐发。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文体场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配备力度,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设立覆盖城乡的“书香烟台”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扎实推进史志档案、民族宗教、仲裁等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等工作,争创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九)强化保障“兜底线”,重点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动员和聚集全社会力量,用心、用情、用力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有序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确保年内脱贫3.5万人。着力办好为民服务实事。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完善各项优惠措施,鼓励有志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完善失业预防调控机制,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建立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发展慈善事业,及时开展临时困难救助。探索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693户,改造棚户区1.23万户,货币化安置7000户,更好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十)千方百计“增和谐”,重点强化安全稳定措施。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做好立法相关工作,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制定“法治地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禁毒工作,加大“天网”工程建设力度。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强化应急管理,做好气象服务和防震、防汛、防台风及抗旱减灾、森林防火、海上搜救等工作。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在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快检室,建成7个县级病死畜禽集中处理场。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立“四社联动”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信用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