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进 政府 改革和依法行政,政府效能进一步提升。 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企业设立“一表制”,将企业设立所涉及的工商、质监、人民银行、国地税的审批及登记服务集成为“一条龙”,企业行业类许可审批时限精减 80%;开通网上行政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受理注册企业 315户,全年新增注册企业 1826户、增长 64.5%,注册资金 100万元以上企业 885户、同比增长 3.8倍,为 345户企业免费送照上门;实施建设项目审批“一图制”,一般项目建设、鼓励类重点项目审批时限分别精简 33%和 50%。哈牡客专在我市涉及 22个部门的各种审批只用三天时间全部办结,创造了建设项目审批的“高铁速度”。深化体制、机构和职能改革,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244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 16项,向县(市)重点镇下放事权 219项,授予市经开区除规划、土地外的全部市级管理权限;完成市卫生局、计生委机构合并,工商局、质监局职能下划承接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超前研究法治政府体系建设,在政府法规性文件立法系统化准备、政府依法运行流程建设、政府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创造性开展工作,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了基础。办理人大代表议案 3件,建议、批评和意见 260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 337件,办复率均达 100%。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财政资金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 “ 三公 ” 经费支出缩减 14.7%。
老龄、气象、地震、档案、人防、边防、公积金、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得益于历届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全市上下励精图治、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牡部队和武警官兵,向驻牡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牡丹江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外贸拉动不强、项目支撑不足等问题仍很突出;城乡建设和管理、城市功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与百姓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顺应和引领新常态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 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5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市正处于产业激烈竞争的挤压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深挖潜能释放存量、资源、能源优势的突破期,我市发展既面临新挑战,也有机遇和潜力。
从挑战看:一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卢布动荡直接影响对俄贸易,长期看汇率波动将影响进出口加工业及相关产业投资;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般加工业和一般房地产投资意愿将进一步减弱,招商引资竞争将更加依靠产业环境和区位;三是受总需求制约,烟草行业规模、产品结构问题对我市影响很大,一时难以恢复;四是我市产业整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强,行业整体竞争优势不突出,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抗风险能力不强,首控石油等 58户规上企业停产, 15户骨干企业生产下滑,导致我市工业增速放缓,并短期难以弥补。
从机遇和潜力看:一是我市在东北亚的特殊区位及长期对俄经贸、对外交流所形成的经济、文化、合作优势,可以形成新的产业机会;二是国家“一带一路”及“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国务院支持东北地区振兴 35条意见和省政府稳增长 65条政策措施,为我市在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多年来深化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战略形成的产业氛围,践行“三实两创”共同价值理念营造的政治生态,为我市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和队伍保障;四是我市独特的区位、文化、生态条件,优越的森林、山水、冰雪资源,为旅游、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产业空间;五是去年绥芬河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包裹 650多万件、增长 3.4倍,发展电商及相关产业面临难得机遇。
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四个趋势性变化”,准确把握市委确定的“七个更加注重”的努力方向,满怀激情地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打造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争创新优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主线,坚持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坚持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并重,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政府改革,努力在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中彰显更大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 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5%,进出口总额增长 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 10%,万元 GDP综合能耗下降 3.7%,完成四种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三、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稳”的措施、明确“转”的方向、突出“改”的主线、加大“惠”的力度,更加有效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推动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一)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紧扣全省“十大重点产业”,深入开展“产业项目提升年”活动,持续增强产业支撑和投资拉动。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深化新一轮产业项目攻坚,年内 3000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 800个以上、新竣工 400个以上,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 50%以上。二是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瞄准食品医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对俄合作、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突出世界 500强、国内行业 50强和央企民企等重点目标,广泛开展战略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需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115个,引进域外资金增长 15%。三是提升园区载体功能。 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带动作用, 落实飞地政策,打破利益格局,推动园区专业化、集约化、功能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八通一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强化产业特色、产业链整合、服务功能建设。统筹推进大庆路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加快四城区产业园建设步伐。
坚持“工业立市”战略,用足用好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政策,不断提升工业规模和层次。在存量上,围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医药行业兼并重组上市、食品企业放大规模、林木林纸产品提升档次,重点促进友搏药业冻干粉、富通空调二期等项目投产达产,加快恒丰纸业、金缘钩缓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在增量上,工业向园区集中,市 经开区开 工亿元以上项目 50个以上,各县(市)园区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50个以上;鼓励全民创业和壮大民营经济,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500户以上。在结构调整上,以整车、整机、整台套为方向,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强化创新驱动,落实全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鼓励规上企业调整结构向高新企业转型,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5%以上;加快推进中国诚通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佰佳信和太敬机器人等重点项目,推进北方工具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战略合作,培育食品医药生物、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设立生物、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借力国家“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市场化服务主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 1350个、 1900个。二是以提质增效增收为主线,做精做优棚室菌、设施菜、高端畜牧业、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 41亿袋(块),蔬菜面积达到 40万亩,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78%以上,林下经济产值达到 110亿元,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到 36万亩。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比重,推进农业向全产业链扩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 46户,加工能力达到 180万吨;加快品牌整合,驰名著名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别达到 30个和 15个。四是加强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35万亩,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3%,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 91%。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