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提升旅游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拉动力
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双世遗”品牌优势,持续开展“低碳之旅·畅游武夷”活动,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16%和18%。加强资源要素整合和精品线路策划,加快推进航天主题武夷体验园、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园、建阳考亭旅游文化园、政和佛子山旅游区、邵武金坑红色旅游区、顺昌宝山和合掌岩旅游区等项目,力争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加强多元化业态培育,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住宿、餐饮、景区景点、旅行社等行业标准化建设,推广智慧旅游,打造智能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培育激活新型业态。统一打响武夷区域品牌,引导名特优新产品生产企业联手开拓市场,扩大武夷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统一打造绿色产品营销平台,鼓励圣农、太阳电缆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营销联盟,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武夷旅游网“513购”等电商平台,发展农村淘宝,培育壮大一批电商孵化基地、集聚园区和龙头企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冷链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市政服务、农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发展健康养老、文体娱乐、休闲养生、家政服务等新兴产业。支持金融业发展,继续筹建一批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打造绿色制造业升级版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从供给侧发力,提升存量、做大增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化发展、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实施66个重点工业项目、30个市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提升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竹加工、新型轻纺等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专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老企业退城入园。
提升创业创新活力。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新型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探索“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模式,引进和培育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鼓励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参办科技型小微企业。
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持续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全面落实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延伸链条、兼并重组,新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家。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家。鼓励使用地产名优工业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政银企对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力争10家企业在主板或“新三板”挂牌。新申报福建名牌产品15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30件。
(四)做特做优现代农业,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产能。围绕打造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大闽北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金融、科技、人才、营销、品牌等服务平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和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智能温控大棚、无土基质栽培等设施农业发展,培育25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落实竹林生态保护开发机制,完成竹山机耕路1000公里、灌溉面积1万亩、施肥1万亩,优化竹产业布局。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前期准备工作。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五新”推广,加快省农科院闽北分院建设,推动农业科技、种业创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实施5座水库工程、10段防洪工程、7条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实施撤渡建桥及危桥改造30座,新建农村客运候车亭50个,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4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工作。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型业态,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聚焦精准要求,健全“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作用,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全年实现脱贫3万人。突出精准识别,坚持贫困标准,坚持公开公平,规范建档立卡,确保扶贫对象到户到人。突出精准施策,落实挂钩帮扶政策,深化山海协作,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实行发展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提高脱贫实效。突出精准管理,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加强跟踪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五)加快建设武夷新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举全市之力建设武夷新区。围绕尽快实现行政中心搬迁目标,集中力量、能快则快建设武夷新区。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新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彰显绿色风貌和闽北特色。全力推进南林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云谷小区、歌剧院、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示馆、崇阳溪综合治理、快速通道、轨道交通、市政工程;开工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绕城高速、森林生态博物院、市民公园、客运总站、南林核心区商务集中区等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10亿元以上、增长50%。争取申报列入国家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试点。提升新区产业支撑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各类企业总部、行业总部,加快发展食品加工、旅游养生、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进新区与建阳、武夷山同城化发展,促进城市建筑风格相互协调、产业空间布局相互衔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快延平新城建设。推进316国道炉下至东坑段改扩建及沿线产业带开发和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码头、闽江源临港物流园建设,加快延平新城从彦路、海瑞路、水鸠路、成功路、工业一路、工业二路、陈瓦路等道路建设和道路绿化工程、污水管网一期工程、江南片区水厂及管网工程建设;完善陈坑-瓦口产业组团配套设施,推进增坑食品加工专业园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西芹大桥、莲花山大桥、社区体育公园、中小学校、东坑岭铁路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新老城区联动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成南平“一市两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各县(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持续实施“六个一”项目,把城市文化特色区、城市公园、商贸街区等“串联”起来,展示城市特有的环境特质、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新一轮市政提升“五千工程”,抓好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休闲慢道等建设。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大“两违”整治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持续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推进中心村镇以及重要通道和重要流域沿线、重要区域周边的村庄整治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留住民俗风情,突出武夷风格建筑风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创新村庄建设和治理模式,建立村民共建共管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