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进行时
让商务一体化“靓”起来
2014年9月,天津市商务委会同京冀两地商务主管部门签署“廊坊行动方案”,建立起全面合作工作机制。2015年7月,三地商务主管部门又在津签署了“天津共识”,细化形成疏解非首都商务功能等十项重点工作,三地商务领域的务实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也高效推进,天津6个国家级开发区参与组建了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
天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商务功能疏解。卓尔商城、王顶堤商贸城、南开世贸城、大胡同市场等积极同列入疏解任务的北京动批、大红门等市场进行对接,与超过2000家商户达成招商协议或意向,一批商户已开始投入运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不断强化区域物流承载功能,吸引了总部设在北京的当当网、亚马逊中国、京东商城等一批知名电商企业把区域物流分拨中心设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北京商品展向天津转移,国际温泉卫浴养生健康产业博览会已落户天津。
让人才“流”起来
人才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和支撑。2016年2月19日,三地党委组织部审议通过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工作机制》《京津冀高级专家数据库管理办法》等文件,委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开展《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让税收服务“无缝连接”
2015年12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京津冀范围内纳税人办理跨省(市)迁移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纳税人跨省(市)迁移后,除区域优惠政策外,其原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延续执行。”纳税人在三地间迁出、迁入不用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早在2015年4月28日,三地国税部门签署了《京津冀税务稽查案件协查协作机制》(试行),在搭建高速直通的协查沟通平台、实行分级分类的协查管理、建立异常纳税人名单管理、提高三地协查选票准确率和强化协查结果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让产权交易互联互通
京津冀三地的产权市场一直是互联互通的。早在2014年7月18日,三地产权中心联合发起的“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信息联合披露平台”启动上线。两年来,三地交易所通过深化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各类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京津冀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包括为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服务。
京津冀·要素自由流 共享大市场
北京日报记者 陈雪柠 北京不沿边、不靠海,是个不折不扣的内陆城市。没有自己的海港,北京海运进出口贸易多经由渤海湾沿岸港口入出境,其中以天津港最为方便。在京津冀三地通关一体化实施之前,北京企业若有大批进口货物抵达天津港,需要经历京津两道关卡,来回奔波浪费不少时间。
2014年7月1日,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雨刷器成为第一票海运进口报关单,拉开了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序幕。9月22日起,一体化通关正式扩大到河北省。
“在货物进口通关环节,不仅时间缩短了,手续简化了,货物在港口及运输等环节的物流成本也下降了。简单来说,就是相比以前更加省时、省事、省钱!”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海关事务经理韩庆欣欣喜地说。按照原有通关模式,清关需要约5个工作日,一体化后,仅需2至3个工作日即可通关到货。
企业运输成本也多有节约。“以往在转关过程中必须使用转关监管车辆,现在则换成了普通货车,每辆车运输成本能减少200元。”中外运北京公司总经理史玉文说。根据北京海关统计,一体化后,北京经天津海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减少约3天,运输成本节省近三成。
“多地通关,如同一关。”三地企业在京津冀任何空运、海运港口进出境,都可以自由选择申报、纳税、放行的地点,家门口便可办理通关手续。这项突破性改革,仅北京地区就有近8600家进出口企业受惠。
如今,加拿大的优质猪肉抵达天津港后,企业可凭提前办理的报关报检手续,直接在平谷口岸通关。只需35天,加拿大猪肉就进入百姓家庭端上餐桌,而以前进口肉摆上货架需要近两个月时间。2015年,平谷口岸进口肉类864.7吨,今年仅1月份进口量就是去年全年的2.8倍。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京津冀三地海关共受理报关单量386.6万票,货值21382亿元,其中一体化报关单296.7万票,货值16970亿元。
北京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将力争把天津自贸试验区相关政策引入北京内陆口岸,实现“落地分拨、商封直转”的口岸直通模式。也就是说,北京进口集装箱在天津港码头落地后将被直接分拨至北京内陆口岸,用船公司封志代替海关封志。这种全国创新的内陆陆海联运口岸监管模式将在确保监管有效的同时,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通关环境。
京津冀·一个老市场 两地开新花
河北日报记者 王成果 2015年10月29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分号”——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开门纳客。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河北省第一个投用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也是首个北京农批市场转移的统一承接平台。
2月17日,农历新年刚过完,节后淡季中的新发地高碑店物流园,张志强进口水果摊位前人依然不少。
“原来在北京新发地我有7个摊点,现在只留了1个,其他6个全转移到这里。”张志强的兆丰百源国际贸易公司是新发地高碑店物流园中做进口水果规模最大的一个。开业至今近5个月,6个摊点实现销售额超过9000万元。
“这还只是起步,照这个势头,一年四五亿元销售目标不会太远,往年在北京,销售额是一年3亿元。”对于转战“新的新发地”,张志强庆幸看准了,来对了。
“这些调到北京,这些发往东北。”河北涿州人王景远在北京新发地和新发地高碑店物流园都有摊点,记者在高碑店物流园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对新到的一批特菜进行安排调配,这也是他来到高碑店物流园后的新变化。
过去,王景远的货源是全部进入北京新发地摊点,再发往全国各地的市场,周转时间长、成本高。而现在以高碑店物流园为根据地,经营和生活成本总体比北京降低了30%—50%。
“这就是两个‘新发地’市场功能互补带来的好处。”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树俭说,“新发地高碑店物流园一期占地2081亩,投资54亿元,是北京新发地外埠投资项目中规模最大、综合服务最完善的农副产品物流园。”
新发地高碑店物流园从签约到建设再到开业,历时5年。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国内最先进的进口冷库设备,24小时“贴身保姆式”综合服务中心,进门、出门、交易只需刷卡的电子结算中心,11家银行携手入驻为商户解决资金难题的金融街,最早今年10月即可入住的配套小区“新发地·幸福城”……新发地高碑店物流园处处呈现出传统批发市场没有的“新气象”,成为“新发地”品牌从传统农批市场升级为国际化交易平台的一个新坐标,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