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台北 骑行在单车上的城市

2016年03月01日 11: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俞 晓

 

  (资料图片)

 

  在笔者的中学时代,一辆捷安特牌的自行车,在众人眼中可谓品质担当、拉风标配。在像《我的少女时代》中女主角林真心一样做梦时,暮色清风中的海滨骑行,撑起了不少女生关于浪漫的甜蜜想象。直至亲临台湾,目睹公共自行车“YouBike微笑单车”风行大街小巷,令人蓦然发觉,代步、通勤、休闲等功能,竟能如此和谐地统一。

  当然,骑行还有交际功能,甚至可以带动一场狂欢。2月28日台北自行车嘉年华,上千名骑行爱好者从台北市政府出发,不计时骑行17公里后返回起点。台北市副市长邓家基在活动现场称,此举体现了台北推动“自行车城市”建设的决心,台北将不断让骑行环境更便捷和安全。

  向世界展现台单车友善环境

  此次的自行车嘉年华是全球自行车城市大会的一部分。后者由2月27日持续至3月1日。因台北在YouBike及友善自行车环境方面表现突出,从而在全球众多绿色环保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2016年全球自行车城市大会的主办城市,这在亚洲范围内绝无仅有。

  全球自行车城市大会由欧洲自行车联盟主办,每年选定于各绿色生态城市举办。有别于一般会议,全球自行车城市大会向来以多元、互动、有趣的创新形式,吸引来自都市规划、交通运输、健康休闲等领域的自行车爱好者与会,彼此开放交流,并体验会议周边活动与自行车游程的乐趣。

  台北市交通局称,希望通过举办全球自行车城市大会,建立更加安全、舒适的自行车友善环境,迈向自行车友善城市,同时向世界展现台湾自行车产业实力,带动自行车产业经济发展。

  公共自行车租借成绩斐然

  台湾素以优质自行车设计制造闻名,除了像捷安特、美利达等几大成车品牌,还有众多顶尖零组件供货商,又得高科技产业加持,从而在智慧运输、智慧城市等技术方面占据优势。

  截至2015年,台北市区自行车道已达382公里、河滨自行车道总长有112公里,搭配10个河滨自行车租借站以及全市2.6万个自行车停车位。这些设施不但装点了都市景观,还为生活带来实际便利。

  台北于2009年启用“YouBike微笑单车”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至今大台北地区(含新北市)已有近300个站点、近9000台YouBike,每台车日周转率高达10次。使用智能型手机注册、凭悠游卡付款、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查询可借车辆、每天24小时随时借还车,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经济实惠。

  台北教育大学教师杨豫扬说,骑自行车自由度高,在台北市不用担心塞车。遇到动辄90秒的大马路红绿灯,可以弹性更改路线。整体时间比开车或搭捷运,甚至开机车还快。从前没有车子分流的概念,骑自行车要躲巴士、计程车,现在有自行车专用道后好很多。

  整治骑行乱象的台北经验

  台北市人口稠密、机车众多、骑楼与人行道空间零碎,再加上某些自行车骑手道路文明素养欠缺,单车骑行曾经乱象丛生。但近年来,台北市政府致力于改善自行车骑乘环境,加强自行车道建设,并努力推广新自行车骑乘文化。随着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的完善,台北日渐成为全球自行车城市发展的典范。

  台北市交通局在2014年对YouBike实施违规记点制度,会员违规记点达3点时会被暂停会员权两周,累计达7点则取消会员资格。台北市交通局运管科长刘嘉佑说,当地有交通助理员在定点举报,去年问题最严重的是骑楼骑车违规,其他常见的违规包括未礼让行人、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记点是劝导机制,一般民众记点后很少再犯。

  台大先进公共运输研究中心执行长陈雅雯说,自行车是车不是人,路权很清楚,应该以行人优先。她说,文化是让大家更便利安全而形成的习惯、规定,台北有捷运文化,自行车文化同样需要培养,市府与民间都必须持续推广自行车骑乘礼貌和常识。(俞 晓)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