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先行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2016年03月15日 10:0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又极为脆弱,石漠化、水土流失、河湖湿地退化、污染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十分关注。他们认为,林业应积极发挥在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造林绿化,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同时探索生态与增收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助力长江真正成为一条流淌着绿色财富的生态长河。

   生态优先

   补齐长江经济带发展短板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情况各异,涉及19个省(区、市)、12个行业部门,以及水、路、港、城、生物、湿地等众多方面。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在沿江地区密集布局高污染企业等竭泽而渔的行为,导致河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告急等恶果。

   长江生态系统警钟响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说:“自古以来,长江始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长江流域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成为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但是放眼望去,限制长江整体发展特别是协调发展的,还是生态问题。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短板补齐后,长江经济带乃至整个社会都会有更大的进步。”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人类将付出巨大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保护与发展方面走了一些弯路,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了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却也留下了生态环境的后遗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一定要慎重,要优先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说:“发展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福祉,这是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发展要投入资源,会有排放,如果保护不到位,就会造成生态透支,反过来将抑制发展。因此,要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保护与建设

   促进建成绿色长廊

   国务院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明确了长江经济带不单是打造“黄金水道”,还要成为“绿色长廊”。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了解到,国家林业局正通过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加快构建长江流域稳定、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说:“长江上游绵延4500公里,是长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瓶颈。必须把筑牢长江上游地区绿色生态屏障作为改善长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认为:“做好‘大保护’,要长江上中下游一起行动、整体行动。必须有部门勇敢地站出来,统筹长江一带整体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最新出炉的《201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长江、珠江、沿海、太行山绿化等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68万公顷,且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造林绿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基本建成以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及绿色通道为网络、城镇乡村绿屏为节点的生态防护体系,森林面积增加29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3%。

   李长安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同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湿地。

   长江经济带湿地面积1154万公顷,超过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其中,自然湿地85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个。我国40%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在长江流域,是4亿人的饮用水来源。流域分布着白鳍豚、丹顶鹤、白鹤、莼菜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

   李长安说:“长江流域湿地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是维系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保护好湿地对长江流域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李长安说,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湿地保护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他建议,尽快划定长江流域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杜绝重污染企业落户,同时设立长江湿地生态补偿资金,探索多渠道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湿地保护项目。

   让老百姓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王济光说:“长江经济带流域面积宽广,自然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生态环境复杂。由于上中下游区位板块发展重心各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落差,因而要做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必须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重视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相平衡,推动生态补偿与保护联动相促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正向协同机制。”

   王济光提出,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以生态食品加工业为导向,构建与长江上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相适宜的、种植养殖同步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系统;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建立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保护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次级河流统一纳入长江绿色生态屏障保护范围,建立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回馈中上游欠发达地区的反哺机制,营造与生态修复和涵养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体制公正与政策公平。

   结合重庆实践,张洪建议,政府可以收买临江土地,形成高山地带和低山地带保护生态、中间地带发展绿色产业的临江阻隔带。上下两带产生生态效益,中间地带可以引进资本,发展生态旅游、种植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等,让老百姓在增绿中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