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雅鸣:让长江治理开发走上法制化轨道

2016年03月16日 10:58   来源:人民网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长江委主任刘雅鸣在采访中说:“全社会对于长江流域的开发保护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是最近我最感到高兴的事情。”

  今年她再次提出推动《长江法》立法的议案,目的是“让长江治理开发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谈到长江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刘雅鸣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采砂,国务院制定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但是,在暴利的驱使下,滥采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不仅破坏了是江河堤岸,而且影响是防洪安全和通航安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立法具体来说就是推出《长江法》,增加其违法成本,加大对非法采砂活动的打击力度。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自西向东流经11个省、区、市,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之间如何建立高效、统一的配合机制,形成发展合力,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雅鸣指出,现在有《河道管理条例》、《水法》,但是,由于长江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在对长江进行治理和开发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关系需要协调,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比如水污染的问题,长江近岸城市污水每年有300多亿吨,威胁着长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但是这一问题涉及到很多部委,同时涉及到沿岸很多地区和很多行业,这些关系如何协调,都是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的。

  谈到三峡工程,刘雅鸣说,三峡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三峡工程有两百多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汛期蓄水有效解决下游的防洪问题,枯水季节增加向下游的供水量,改善下游生态环境,保障下游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2014年上海遭遇历史上最长一次咸潮入侵,数百万市民只能喝咸水。正是三峡加大下泄流量,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三峡电站每年能生产约9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三峡工程的有效运用还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现在随着上游梯级水库的陆续建成,通过联合调度,这些效益还将有更大的提升。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