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蒙
当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相遇,能擦出什么火花?
最近,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方面政策方案正在研究设计之中。上海供给侧改革从何切入、如何发力?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展开的一系列调研和讨论中,国资国企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上海国资国企已开始从供给侧发力,探索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制度创新。
产能减法,让企业轻装上阵
“三去一降一补”,几乎每个环节,都和上海的国企密切相关。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指出,虽然横向比较上海产能过剩压力相对不大,但低效供给仍大量存在,仅50个区县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地区,涉及的产业能级低、环境污染重、低附加值企业就有4500家,占地约5万亩,相当于一个长宁区。
在这些处于低效供给端的企业中,国企仍占据不小比重。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市场程度高、机制灵活、嗅觉敏锐,近年来,上海有许多民企通过“市场出清”,淘汰和转移落后产能。国企则受制于体制机制和历史包袱,关停并转的难度高得多。
近年来,上海在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去产能”同步进行,通过整体上市、国资流动,用盘活存量的办法,让不少老牌国企摆脱沉重的过剩产能负担,轻装上阵。
上海市国资委介绍,今年上海将继续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创新发展、重组整合、清理退出“三个一批”的工作清单将在年内正式发布。上海还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实现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园区转型升级相互联动。
“2016年,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的集中度将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75%以上。”市国资委负责人介绍。
创新加法,提供最有效供给
今年4月北京车展之前,上汽集团将与阿里巴巴一起,发布历时两年研发的“互联网汽车”。这将不是车展上吸引眼球的概念车,而是一款将要量产的产品。尽管国内跨界合作不少,“互联网+汽车”的全新行业风起云涌,但真刀真枪做出创新产品并直面市场消费者,上海国企仍执牛耳。
这是上海国企在创新引领中的一个缩影。上海承担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创新供给又是供给侧中最重要的一环。和辉AMOLED、高端硅基材料、国产CPU、燃气轮机等,一系列重大创新项目有望在今年形成关键突破。
据悉,今年上海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将以落实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9条措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创新考核、激励和评价制度体系。
今年,上海将继续实施“三个视同于一个单列”考核政策,重点开展创新转型专项评价,支持企业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将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在高新技术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将设立创投基金、共享研发资源、职工技术发明等,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转制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动。
制度乘法,打破发展束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层面,如何激发企业活力,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是当前上海必须解决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
近日,上海国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正式出炉。这份由上海国资委发布的《本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试行)》,在已发布的此前上海国资推进“混改”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对“混改”在操作层面的细化,就“混改”的一般流程、改制决策、审计评估、产权交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截至去年底,上海国资委系统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占系统企业总户数的65%、资产总额的58%、主营业务收入的84.5%、净利润的93.4%,混合所有制企业已成为上海国企规模、效益、竞争力的主要贡献者。在上海的“混改”探索中,转换国企经营机制、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是隐含在数字背后的一条清晰主线,此次操作指引的发布,则是沿着主线方向,提供了更具现实意义的“施工图”。
市国资委介绍,今年上海将继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实现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统一。上海将以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加快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切实完善国资有序进退、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将以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为核心,探索实施“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方案,完善市场化选聘和管理企业经营者的制度设计;将以转变职能、优化流程为重点,加快落实国资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风险预警跟踪、科学评估评价、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