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营改增试点铺开 河南省34万纳税人将减税173亿

2016年03月26日 11:07   来源:大河网   

  记者程昭华

  核心提示|3月24日下午,外界期待多日的营改增细则,通过《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得到全面释放。据省国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至2015年年底,河南“营改增”试点共有试点纳税人19.63万户,累计实现减税146亿元。此次营改增试点全面铺开,涉及我省341770户纳税人,其中建筑安装41868户、房地产24334户、金融保险4599户、生活服务270969户。据估算,我省纳税人大约将再减税173亿元。

  二手房交易税到底咋算?建筑行业营改增后如何不增加总税负?记者与多个涉及此次营改增的试点行业与企业取得沟通,多数企业认为整体税负确有着积极影响,而随着试点落地的渐近,部分行业也将迎来分化与变化。

  做减法

  两年以内房产交易更省钱交易时注意房款是否含税

  3月24日发布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明确,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这次的二手房交易营改增,完全平移了现行营业税政策。其中两年以上无变化,两年以下由于存在税价分离部分,营改增后,税负实际略有下降。”一位税务人士对记者表示。

  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进一步降低

  目前,月营业额30000元以下的营改增小规模纳税人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但此次试点扩围,很多被新纳入试点的小规模纳税人也关心自身税负是否会增加。省地税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此次的细则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是一大利好,基本保证了当前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只降不增。

  全额免除

  超40个服务类项目免征增值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对服务类超过40个项目提供了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其中托儿所、幼儿园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婚姻介绍服务,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以及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等项目都被列入免征范畴。

  “服务业承担着社会保障职能,营利能力太低则有碍企业发展积极性。”一位财税人士解释,将这些服务列入免征增值税的项目中,将有效带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刺激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市场化进程。

  综合减免

  金融企业普遍受益综合税负有所下降

  金融业的增值税细则一直是外界焦点,多位省内金融企业财务负责人都反映,细则基本保持了优惠政策的延续。

  省内一家国有金融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之前金融行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现在的增值税税率为6%,增加了1个百分点,但可以使用一些进项税来抵扣。尤其对于拥有不动产的大型金融企业,综合税负比之前有所下降。

  而原先金融机构往来业务等曾经免征营业税的政策,此次同样通过免征增值税得到了体现。

  “当然金融企业的业务结构和成本结构各不相同,比如商业车险的税负就会下降,有的就会略微上升,不过整体是平稳的。”该财务负责人表示。

  不动产抵扣

  企业买房等于打了8.9折

  细则中“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可抵扣”的政策,将成为不少企业减负的有力帮手。细则规定,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的试点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或者取得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自取得之日起分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这意味着只要是新增投资的部分,都可以抵扣增值税。

  深度影响

  更多新房会迈入“拎包入住”标准

  省内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昨日对记者表示,此次营改增后建成安装成本占比越高,将越有利于企业税负抵扣,而精装修费用又可作为抵扣项目,这意味着建成精品住宅,企业将更明显获益。“所以更多地产企业会调整产品线,由毛坯房向精装产品过渡”。

  相比开发商,建筑商受到的营改增规范作用,显然更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明确提出,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土地价款后为销售额,由于房产开发成本中有相当部分用于购买土地。“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给行业做了一个封闭循环。”业内人士马先生认为,增值税相比营业税,具有入刑的威慑力,这将从整体影响房地产行业,成本核算和财务制度将更加规范。

  一位财税人士认为,此次细则的出台,未必就是营改增文件的终结,后续可能还会有一些具体操作的解释性文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比如在营改增试点期间发现一些行业税负改变情况与预先估计有差异,也不排除会在后续出台措施来修正”。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