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内地团暴跌冲击香港旅游业 六十导游争带一个团

2016年04月20日 15:43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杨伟民】香港3个旅游业工会发表业内调查结果,形容内地访港旅游团数量持续“断崖式下跌”,预计五一小长假访港团数将比往年下跌至少一半,直言旅游业已进入寒冬期。部分领队和导游每两个月才能带领一个旅行团,需要做保安等散工方能维持生计。香港《文汇报》19日感慨说,香港弄到今日的地步,一众反对派却似乎对眼前困境视若无睹,依然“义无反顾”地沉醉在政治斗争中。

  香港工联会下属的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香港专业导游总工会和香港外游领队协会,在本月初访问473名会员,包括领队、导游及旅行社票务员,了解他们对行业前景的看法。据香港《东方日报》19日报道,结果显示,82%的受访者表示近期带团数目比去年同期减少,85%的人预计今年收入比去年下降,近九成受访者对未来一年香港旅游业前景感到“忧虑”和“非常忧虑”。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总干事林志挺称,近月访港的内地旅行团出现“断崖式下跌”,从去年底每月的9300多个团,“跳楼式”跌至今年1月的3000多团,“虽然东南亚旅客有所增长,但东南亚市场升十几个百分点,都赶不上内地客跌零点几个百分点”。香港专业导游总工会主席余莉华补充说,去年1月有11575个旅游团访港,今年1月则锐减至3729个团,按年暴跌59%;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整体访港旅行团共11600个,即平均每天仅约100多个团,以香港有6000个持证导游计算,“60人争一个团带”。她对即将来临的五一假期感到悲观,称以往4月旅行社已忙于四处找酒店加房,但今年报团情况至今仍很平淡,“如果有(去年同期的)10%已经偷笑了”。

  对内地旅游团减少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导游和领队了。据香港《大公报》19日报道,全港现有大约6000名持证导游,大部分处于无工开或开工不足的情况,五一小长假仍然会有不少人无工开。身兼香港旅行社东主协会副主席的金港环球董事总经理袁徐江称,该社去年五一平均每天可接待十几个团,但看今年形势,若能每日有四五个团已经算很好了。他透露,旅游大巴司机、导游等前线从业人员,受接待旅行团数量不足影响收入锐减,不少人已另觅出路,估计全港现仅有三四成的前线导游“有工开”。有兼职导游说,他2006年起任兼职导游,2012年每个月平均能接10至15个旅行团,高峰时月收入2万多港元,但近期访港旅行团大减,连带影响他的带团数目,今年3月只有3团,4月至今只有4个团,跌幅超过50%。导游张乐自去年起平均每月只能带一个旅行团,“我唯有做临记(群众演员)及保安方能维生”。香港旅游促进会执行董事崔定邦还透露,自去年秋季至今,已处理200多名领队及导游的求助,他们中有的转做保安,有的干起了保险经纪及售货员,有的甚至3个月没有工作,被迫要申请综援(香港社会救济)照顾家庭。除导游外,部分专门接待旅行团的餐厅、商店也已相继倒闭。

  面对香港旅游业的“惨状”,反对派仍“不依不饶”。《东方日报》19日透露,泛民团体正酝酿五一期间展开新一轮反水货行动。香港专业导游总工会主席余莉华直言,香港一小撮人士的极端暴力等负面因素,导致香港形象及声誉大受影响。业界希望港府推出缓解措施,包括豁免导游、领队续证费用及资助从业人员进修,同时增加旅游景点、确保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尽快落成通车,希望立法会不要以“拉布”影响有关工程的进度。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总干事林志挺说,环视全球,旅游城市的主要客源均是来自邻近地区,香港怎可能不依靠内地市场?

  香港媒体注意到,中国社科院18日发布的《旅游绿皮书》谈到,近年来香港“占中”及“反水货客”示威等一系列不友好事件爆发,使香港旅游发展环境受到挑战,损害“好客香港”的旅游形象。2015年内地客赴日游火爆,日本逐渐取代香港成为内地客出境旅游的首选地,这“一热一冷”的格局,“是游客用脚投票的结果”。香港《文汇报》19日称,世界在变,香港旅游发展不能再停留在以前成功的模式、活在“购物天堂”及“美食天堂”的美誉下;当然人的素质也十分重要,“假如我们不能友善待客,反令旅客的开心假期变成受气之旅,我们还能凭什么说服旅客来港旅游?”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