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专项整治产业扶贫项目腐败 2406人受处分

2016年05月23日 13: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黔清风 周然

  中新网贵阳5月23日电 (记者 张伟 通讯员 黔清风 周然)记者23日从贵州省纪委获悉,截至2016年4月底,贵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产业扶贫项目方面违纪案件2278起,党政纪处分2406人,移送司法机关214人,涉案金额17074万元(人民币,下同);84人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被追究责任。

  “榕江县扶贫办原主任李勇、榕江县科协原副主席潘顺辉、古州镇人大原主席禹荣喜、榕江县朗洞镇党委书记杨锐等党员领导干部,因在朗洞镇‘集团帮扶、整乡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严重违纪均被开除党籍,并被移送司法机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纪委日前通报的榕江县扶贫系统窝案,涉及榕江县扶贫办等6个单位的22名干部职工,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涉案金额60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产业化扶贫的投入越来越大,资金越来越多,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执行制度不严、监督管理缺位,导致不合格项目通过验收;成立空壳企业,套骗扶贫项目贷款;虚报冒领项目补助资金;截留、挤占、挪用扶贫项目专项资金等腐败问题频发。

  为保障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精准到位,助力贵州“大扶贫”战略和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贵州省纪委监察厅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民生监督工作,按照全省民生领域“整治铸廉”行动工作部署,紧盯重大产业扶贫资金和项目,找准职责定位、把握工作重心,以专项整治为抓手,铁腕整治违纪贪腐行为,并通过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责、以案促教,倒逼相关责任主体加强产业扶贫资金监管,强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在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统一部署下,针对套取、冒领、截留、挪用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情况,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各自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既严查深挖这些蛀虫,还研究发明出了“杀虫剂”,总结出了各有特点、自成一脉的监督体系。

  在对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监督检查的实践中,安顺市探索出了内容“精准定向”、力量“精准定员”、方式“精准发力”、线索“精准审查”和结果“精准运用”的“五精准”专项监察模式。西秀区创新探索“互联网+”监督新模式,组织研发党风廉政建设综合信息平台,严肃查处精准扶贫工作中“不按程序”、“暗箱操作”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从而实现以精准监督促进精准扶贫,以追究问责倒逼主体责任落实。

  黔东南州把握扶贫系统发案规律,全面推行以巡带案、以案促查、以查促改、以改促建工作机制,根据个案暴露的系统性问题,及时召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整改会,通报基本案情,敦促涉案人员主动投案,实现“出一个案件、查一个系统、救一批干部”的执纪效果。

  针对榕江县扶贫系统暴露的腐败窝案,黔东南州纪委在榕江县扶贫系统召开党风廉政教育整改专题会议。会后,20多名涉案党员、干部,先后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积极退赃。同时组织对全州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开展专项监察,严肃查处了涉及5个县的11起腐败案件,包括3名县扶贫办“一把手”在内的14名扶贫系统干部被立案调查。根据案件暴露的问题,向州扶贫办下达监察建议书,要求堵塞监管漏洞、规范日常监管。

  “凡是敢向扶贫资金伸手就决不客气,谁碰扶贫资金‘高压线’,就拿谁是问。”贵州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黄文胜表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深化“三转”,通过做深做细做实监督执纪问责,传导责任压力和警示震慑,为精准扶贫“开山平路”、保驾护航。

  据统计,自2014年开展民生监督工作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贵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产业扶贫项目方面违纪案件2278起,党政纪处分2406人,移送司法机关214人,涉案金额17074万元;84人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被追究责任。(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