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斥1.4万亿民生补课输血东部,能留住华为吗?)
“深圳东进”战略刚刚落地两周多。而早在12年前,深圳明星企业华为就已率先“东进”,从南山区搬到龙岗,如今已占龙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将近一半。
《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东进方案》”)在5月7日正式发布,深圳市宣布将投入1.4万亿元改造深圳东边四区,但很快,一篇名为《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在社交网络刷屏,继而引发了对深圳房价与产业“空心化”危险的争论。
多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深圳政商界人士均认同一个观点:房价暴涨之下,深圳的确存在着空间与产业的双重焦虑。
深圳很早就已经开始感到危机,“东进”也提了多时。参与《东进方案》前期研究的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受政府委托,去年10月开始,研究了大约5个月,给出了研究报告。”
《东进方案》作为一份“空间战略”,试图通过巨额投入,在医疗、教育、土地空间以及交通等深圳多年来备受诟病或关注的方面弥补短板。“东部这方面欠账太多,政府现在只是补课而已。”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尽管华为回应“从未有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但人们还是不免揣测,这样的补课行动,能留住已经成为东莞第一纳税大户的华为吗?
空间焦虑与产业焦虑
4月2日,陪了深圳人16年的明斯克号航母被拖走了,从深圳东边的沙头角起航,前往浙江舟山。
从它原泊地对面的沙头角万达壹海城望过去,海面上空空荡荡;而从它的角度望向岸上的万达壹海城,盐田区原本写进规划的“深圳东部CBD”没有变成现实,这一片最后成为了住宅区、广场和商业黄金旺铺。
东部的产业发展,最近数年一直不能令深圳人满意(这从房价差距可以看出)。
龙岗区最近的一份针对前两月经济分析的报告中,焦虑更加明显。
报告写道,“1-2月,华为产值占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以上,并且产值增速将近40%,比全区水平高出将近25个百分点,若剔除华为,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则下降14.3%。……2012年,基于业务需要,华为在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虽然华为核心部门仍在我区,但华为部分业务存在迁走的可能。”
华为等企业向外寻找发展空间,除了业务需要之外,与深圳全市土地和房产价格持续暴涨空间不足以及东部四区的配套落后密切相关。
据悉,华为2015年在东莞松山湖拿地的楼面价仅为2000多元/平方米,而此时,深圳的平均地价已经高达数万元。
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3月2日表示,深圳空间非常小,中央和省里非常赞同深圳拓展发展空间,包括填海55平方公里,陆地整备50平方公里,相当于5年内再造近2/3个福田区。而在《东进方案》中,明确东部的四区,五年内要更新供应土地10平方公里,整备释放土地20平方公里以上。
深圳一直觉得自己空间狭小,与北京、上海相比、与广州等珠三角多数城市相比,又有大量土地属于历史问题,不能释放。3月初释放出将填海55平方公里的信号之后,深圳又组织召开了“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动员会,强调土地整备、储备土地清理和城市更新等工作。
在这样的空间焦虑之下,深圳还面对着保住改革开放龙头地位所需的高增长目标压力。
4月12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纲要》给深圳定下的目标是,2020年深圳GDP将达到2.6万亿元,比2015年的1.75万亿元增加接近1万亿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未来5年内,深圳的年均经济增速需要不低于8.2%—即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
深圳市政府显然对“东进”寄予厚望。
海量投入,民生补课
5月6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筹)奠基仪式举行。
而在规划中,深圳技术大学(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期工程、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学院(筹)等正加紧推动,还有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理工与美国罗格斯大学、深圳技师学院与德国客尼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等合作办学正加紧落地。
这些,都在深圳东进的战略中。
按照《东进方案》深圳将累计投资的1.4万亿元共实施300多个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行动方案》一共在交通建设、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城市发展等4个领域提出了13项重点任务。
《东进方案》中,最显眼的就是这笔1.4万亿元的总投入。深圳2015年的财政收入为7000多亿元,也即深圳在未来五年内,将投入相当于两年财政收入的资金,对东部输血。
深圳尤其希望在医疗和教育两块短板上大力投入,并把它们放在生态区域占比巨大的东部。
按照规划,到2020年,东部将新增普通高等学位约4万个,普通高中学位约7000个。
医疗方面亦有庞大计划。深圳计划投资200亿元以上,在东部地区新增医院床位数约1万张,争取到2020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达到5.3张。萨米国际医疗中心(深圳)、广东省口腔医院深圳分院、平湖医院、大鹏医院、吉华医院、健宁医院等重大卫生项目将建成;第三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改扩建项目将完成;中国医科院深圳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心等加快规划建设。“到2020年,引入15个高端医疗团队,建成3家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打造3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
在交通方面,东部将新改建10条战略通道、6条铁路、14条城市轨道。其中,盐田区的地铁8号线。根据规划,8号线一期(莲塘-盐田)要争取在2020年前开通运营,8号线二期(盐田-大鹏)力争在2020年前建成。
深圳下血本希望补齐公共建设和民生短板,但在资金投入之下,困难仍然存在。例如曾经试图建设“华为科技城”最终失败的案例,就凸显了实际中存在的种种复杂情况。
特区外很多地方路都没通
与已经耀眼发展了30年的深圳西部相比,深圳东部似乎一直相对暗淡。但现在不一样了,华为、华大基因、比亚迪,以及“深莞惠一体化”概念,让它获得了未来数年的新地位。
郭万达认为,东进战略是深圳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结果。“深圳首先发展的是罗湖,然后是南山—这就用掉了改革开放的30年。现在深圳特区外,还有很多地方路不通,医院都没有—基础设施很落后;工业有发展,但是层次比较低,即便有投资也是三来一补,难以成长为大的企业。”
深圳发展了30年之后,“现在需要这么大的空间了,发展的能量也可以支持这些投入了。”郭万达说。
郭万达认为,东进战略是深圳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并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努力。深圳市政府高财政收入、低负债的财政实力,保证了它有能力进行投入。
《东进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设东部创新产业带和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带,强化坂雪岗科技城等重大产业平台支撑作用,建设提升若干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形成“两带、六平台、多园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2-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港口物流等4-5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地位,并使东部地区成为“中国制造2025”重要的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同时,随着制造业往东莞、惠州两地发展,在《东进方案》中,还要求“打造深莞惠经济圈(3+2)综合服务核心区、深圳东进功能辐射中枢,承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础及市级文体赛事活动中心的功能。
宋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深圳的发展重点一直在福田、南山、罗湖等区,只有这次才真正把关注点从西部“分流”一部分到东部。“从规划来说,东部也担负着相当大的一部分的产城一体化任务,特别是生态型的加工制造、高新科技,会进行配套,生活服务业也会有较好的发展,也承担着相当一部分居住的功能。
“东部的战略,既是产业战略又不是产业战略”,郭万达说,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是短板,是需要去补的。比如,交通是东部发展的一个瓶颈,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的交通方案去打破。
但面对早在2012年就与东莞握手、并且合作得愈发如胶似漆的华为,“东进”的吸引力还足够大吗?
“最近几年来,深圳GDP中金融的占比每年几乎都增加一个百分点”,被称为“深圳三剑客”的金心异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深圳本地专家们讨论的结果是,2020年,深圳的第二产业比例可能下降到35%以下,而如果第二产业比重降至35%以下,意味着深圳的产业发展变得不均衡。
“光是一年2000万元还是5000万元的补贴,补贴不出下一个华为这样的本土大公司。”金心异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