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15个部门昨天(21号)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说,要提高门诊和住院报销的比例,降低治病经济负担,让贫苦人口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能看好病。
王培安说:“政策范围内的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门诊和住院可以达到50%或75%。再有一个,咱们还有一个大病保险,就是在医保资金里面、新农合资金里面统筹一定数量的资金,贫困人口按照规定报销完了以后,还可以多报销10到15个百分点。”
不同于以往看病“先支付后补贴”的流程,《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在本县区域内住院,可以先诊疗后付费,只要在出院时支付需要自己负担的医疗费即可。
王培安说:“实行区域内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而且还要实行一站式服务,就是建立综合窗口方便群众。”
对此,中国社科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做出评论:
吴国宝:支付程序改变牵扯到三方面的问题:看病的人、医院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府与医院之间的支付关系不能够很好的疏通,那这个先治病后支付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转给医院的话,在一部分贫困地区可能是比较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解决扶贫对象先看病后支付这个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医院和政府之间结算速度等方面的问题。中央政府要求提高扶贫对象看病报销的比例,包括大病救助全覆盖。这个钱最终由谁来出?如果中央政府全掏,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求像过去那样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来分摊这部分费用的话,那么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县一级地方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这部分分摊的费用能不能及时、足额的支付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出台政策的同时,也要协调好相应的政策保障。
“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农村人最怕啥?钱可以慢慢赚,慢慢攒,唯独生病、生大病最可怕,动辄几万、几十万元的花费,几天就能让小康之家重返贫困线。因此,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一环,用好了能“四两拨千斤”。这次15部门出台的意见有很多政策亮点,重要的是怎么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就拿先诊疗后付费来说,不能把压力转嫁给基层医院,那么这个钱怎么去支付?要让农村人像城里人一样大大方方迈进医院的门,终结“救护车一响,三头牛白养”的悲剧,健康扶贫的“靶向治疗”还得准些、再精准些。
关于这个话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做出了分析评论:
石磊:过去我们有一个误解,以为医院都是见死不救的。本来不是这样的,本来有很多医院早就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能见死不救,但是后来为什么有些医院不那么坚定了,是因为常常会碰到救了人以后,导致医院的亏损增加。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它的资金是有限的,尤其是公立医院,它是靠公共经费在支持,如果看病不付费,或者说先看病后面没有人提供资金保障,那么医院这样的善良举措就难以维持下去。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开,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那么,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先看病后付费,谁来付,如果付不了怎么办,这是这个问题的实质。经过我们了解,其实真正看过病以后有钱不付的老赖真的不多。看病以后不付费,大多是因为确确实实付不起钱,他本来也没有打算就这么不付了,本来他没想到这个病花这么多钱。近两年的情况稍微有一点好转,因为全国大病统筹,特别在农村基本医保覆盖范围和大病统筹比例已经大幅度的提升,这方面的情况有所减少,但是这个问题依然会出现。
因此,更多的解决办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一个是国家扶贫基金里面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专项精准扶贫,用于看病预付费。为什么要这样用?因为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在大部分地区,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家庭核心成员大病、难病、常病、慢病,最后导致病不一定治得好,但治的倾家荡产,陷入贫困,这叫因病治贫、因病返贫。既然精准化扶贫,就要精准到针对这些因病返贫,到最后因付不起账而导致医院亏损的情形。
第二个是三方联手,也就是政府原来用于医保的部分资金,还有社会统筹的部分资金,再加上个人承担支付的部分,共同建立一个医疗卫生保障资金。这部分钱从属性来说,是用于社会保障范畴。既然是保障范畴,我们可以有一部分先付先用,也就是你现在用了的话,马上就可以从这里边支付。还有一部分暂时闲置在那用不上的,也可以参照社保资金投资经营使用的模式,让它有所增值。
第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着建立扶贫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承担着这部分的功能,但这里讲的扶贫开发银行包括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国家用于医疗保障的这笔钱,有一部分放在银行里面,如果你现在就要支付一笔钱来看病,就可以用低利息来从扶贫开发银行先支取一部分。
最后就是政府跟医院之间的结算手续还比较麻烦,往往有一个滞后期。为了确保医院不至于出现资金链断裂,保证医院在看病的同时自身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就需要简化政府相关的程序,提高效率。
综合看来,如果几个方面都能够协调使用得好的话,特别是把中西部贫困人口纳入国家扶贫计划和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计划,相信这个难题还是有解的。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