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他们的创新之路在哪里

2016年07月29日 14:31   来源:大众网   

  □贾鹏 陈志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战略的深入推进,北京部分企业向外实行产业转移已确定时间表。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区的德州,如何在这次变革中发挥好自身优势,做好融接,实现率先突破,协同发展?日前,记者先后深入北京市大兴、密云和顺义三区,探访他们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进的有关情况,探寻德州市承接相关产业、企业转移、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请看来自北京的报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他们的创新之路在哪里

  大兴产业的突围之路

  做了20多年家具生意的杨荣贵最近有点烦,原以为扩大生产规模、升级改造设备,有望继续把生产基地留在北京郊区,没料到北京家具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向他表示,最后能不能留很难说。

  在北京产业外迁的大背景下,杨荣贵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该如何突围?这也是大兴区家具企业共同的困惑。

  大兴区的家具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其在大区经济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3月22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庄村委会西侧200米,一个十分显眼的厂门上,“东方宏业”几个大字在春日温暖阳光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进入厂内,二层的办公楼后,排布着三处若大的厂房,生产车间错落有致,工人们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旋、切、涂等工艺,一款款组装好的酒店家具正准备送到几个月前就下了订单的客户手中。

  作为北京东方宏业家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47岁的杨荣贵,已在北京打拼了20多年。1994年,杨荣贵来到北京闯荡,从事面点行业的同时,寻找创业机会。1996年,杨荣贵转行家具生产,并租个场地、买几台设备,雇几个熟练工开始创业。1999年7月,杨荣贵选择在大生庄开设了工厂,“东方宏业”开始征战全国的家具市场,并且规模越扩越大,产值也成倍增长。目前,东方宏业整体生产厂区面积达5万平,已经成为大兴区西红门镇家具产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员工360人,年销售额达2亿元。

  依靠着上千个杨荣贵这样的家具生产企业,大兴区构筑起庞大的家具加工产业链,成为北方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彼时,大兴区的家具生产企业都很红火,很多人的创业梦在这里得以实现。然而,从去年开始,大兴的很多家具生产企业相继迁出北京,落户河北和天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大兴的体现,就是产业转移的步伐陡然加速。

  尽管,杨荣贵的“东方宏业”为大兴区的税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就是这样“高大上”的企业,由于政策和环境保护等原因,也面临着不得不搬的窘境,这让杨荣贵一度困惑:把工厂搬到哪儿?总部是否留在北京?还是全部离开北京登场再干?这成为杨荣贵两年来最难的决择。

  事实上,自2014年4月,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大兴区已加紧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2015年8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称助力京津冀一体化,4000家企业退出大兴。自去年7月1日《木质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10月1日《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实施,对木质家具的环保要求愈显严苛。另外,《北京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将家具制造业列入禁止新建和扩建之列,多项政策的相继出台实施,使得“外迁”风暴成为大兴区家具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月28日,北京商报在以《京城千余家具厂商九成面临转移》为题的报道中指出,通过水性漆改造达标的企业和红木家具企业有望继续将生产基地留在北京郊区,只是条件十分严苛,数量也不会超过京城现有1000多家家居生产企业的1/10,京城九成家居生产企业都不得不面临向京外转移的局面。

  不过,杨荣贵向记者表示,“最后有没有10%能留下都很难说。家居产业转移不可逆转,与其默默等待淘汰,不如早占先机,主动选址外迁。”杨荣贵对政府让企业外迁的大力度感触颇深,他花近千万元整改了原来的喷涂房,进行了水性漆升级改造,还增加了除尘设施。“虽然企业环保达标,政府每月都会不定期检查,还经常开会对他们发出搬走的信号。”杨荣贵感慨地说。

  “小厂不见了,大厂也留不住。”杨荣贵说。他通过当地报道看到,现在,借助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大兴区正以北京设计产业园为龙头,以地铁大兴线和京开高速公路沿线周边的产业基地为支撑,充分利用首都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商务服务、创意服务、综合服务、研发服务、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 总部经济、 现代物流、金融后台服务及技术服务业,加速全区产业升级。

  而对于杨荣贵来说,把工厂真正落户到哪里?至今,他仍在选择。本来,他的理想搬迁之地是要离北京近一点的地方。从去年以来,他先后到河北固安、廊坊、白沟考察过,德州平原县的领导和招商部门领导来过他的公司考察,希望能落户那里。但双方只接触一次,就“意兴阑珊”了。

  今年 2月6日,回乡过年的杨荣贵参加了乐陵市举办的乐陵籍在外及返乡创业人士新春恳谈会,了解到京沪高速分线的即将开通,从乐陵到北京开车只用2个多小时,家乡交通优势凸显,环境也十分优越,对从北京外迁乐陵落户的回归企业,不仅热烈的欢迎,还大力支持,这让他豁然开朗,其实老家乐陵是最为理想的落脚之地。另外,自己企业的员工有一半是老家人,听说要落户乐陵建基地,都愿意回去。

  杨荣贵说,最近他去德州考察了两次,家乡乐陵的领导和招商人员也多次登门拜访。而对于东方宏业来说,公司总部肯定要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文化中心,有向全国、全世界辐射的能力,无论是企业宣传,还是市场信息的汇聚都更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北京有很多设计、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密云的纠结与选择  

  李守军到密云经济开发区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时,曾十分纠结。听老同事们讲,开发区工作不好干,招商引资也特别难。难,不是难在没有项目来,而是别的县市区可以引的项目,介绍到密云就通不过。

  “密云在入区项目上严格把关,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是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环保责任时刻压在头顶。”李守军说,“在北京人喝的水中,每三杯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

  也正是为了北京的饮水供应,密云的发展之路曾一度纠结。一方面要保护水源,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两者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密云最终选择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并经过15年的发展,显现出强大的生态优势和发展优势。

  “说实话,密云过去受环境制约,其发展路径比别的地方都要窄。比如,密云其实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储量高达11亿吨。但为了保水,严格限制开采。”李守军回忆说,当年有一个很大的LED投资项目,原本准备放在密云,但考虑到可能对环境有些影响,最后落户其他区县。

  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无奈、不解、焦虑、迷惘混杂在一起,乃至当地一些人把水库当做发展的包袱。如何实现“保水”与“富民”的统一,密云人在纠结中用绿色辩证法打破水库制约论。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不发展是不行的,发展是硬道理,更重要的是,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李守军说。早在2001年,密云就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保水、富民、强县的关系,保护环境是前提,加快发展是核心,促进富民是根本。”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经过15年的探索与实践,密云的生态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全区林木生态覆盖率达81.7%,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湿润指数和水体密度居全市之首,PM2.5指数全市最低,空气质量位居全市最优水平,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近年来,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列入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密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提出了建设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项目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新定位,既要打造生态质量最好的绿色密云,又要创建高速增长的金色密云。

  “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我们坚持走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的产业发展之路,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以总部经济为后发优势,把四个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李守军说,同时,密云坚持绿色招商。严格招商准入标准,突出对现代绿色制造业、休闲旅游业、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引进,重点引进占地少、投入大、产出高、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项目。

  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密云积极加快传统、低端、落后产能的疏解进度,探索出了“协商收回、法律诉讼、自上项目、嫁接招商”四种模式,“一企一策”盘活闲置厂房,腾出土地空间,发展“高精尖”产业,并确定了“总部经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已累计盘活小散低劣企业46家,原有的8家服装企业,已外迁4家。其中,铜牛服装公司将生产线整体搬迁到平原。同时发展节能环保企业11家、生物制药企业13家,引进“互联网+”项目20余个。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尽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李守军说。“近年来,围绕这一定位,我们引进了北汽福田、北新建材、中青旅古北水镇、港中旅房车小镇、华润希望小镇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落户,不仅让密云休闲旅游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更让密云休闲旅游迎来了大跨越、大发展,密云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一个生态、富裕、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正在崛起。”

  如今的密云,乡村旅游百花齐放:以玫瑰情园、人间花海、紫海香堤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天葡庄园、酒乡之路8号为代表的休闲度假采摘庄园,以“山里寒舍”、“云水花溪”、“麦语云栖”、“鹿鸣山居”为代表的高端乡村酒店,以“北井小院”、“北台乡居”为代表的特色院落,都是在密云乡村旅游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呈现出乡村旅游高端化的发展方向。

  驱车沿京承高速,穿过密云城,记者来到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国际旅游度假区。这个有着“江北乌镇”美称的度假区,是中青旅投资50亿元建成的,目前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新的旅游目的地和北京市文化旅游新地标。去年古北水镇共接待游客14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6亿元,并带动司马台新村实现年人均收入5.1万元。依托古北水镇景区,周边的古北口镇、太师屯镇、新城子镇“三镇九村”也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并迅速带动了密云全区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密云已发展起旅游景区35家,民俗村90个,民俗户6000户,乡村旅游新业态68家,北京最美乡村8个。密云乡村旅游收入自2011年以来一直位居北京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首位。

  顺义转型升级的“三重境界”

  时任北京顺义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黎是一位老宣传,从宣传部新闻科员干到分管新闻的常务副部长,一路走来,他采写过很多有关顺义的新闻,对顺义的转型升级也颇有感触。

  李黎说,近年来,顺义转型升级注重“功夫在诗内更在外”的境界追求,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协同发展不同层面有眼光、有魄力、有情有义,使得顺义发展顺风顺水,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京郊粮仓”蜕变为如今的“临空经济区”、“工业强区”,形成了以临空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以航空、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装备制造和都市工业等多元化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有眼光。“顺义区作为北京东北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是首都国际航空中心的核心区,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我们理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李黎介绍说。

  上世纪末的80年代,燕京啤酒、北京醇白酒、鲲鹏食品,几乎涵盖了顺义品牌的全部,全区工业利润的85%和上缴税收的73%来源于此。1992年,顺义区提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战略构想,经过数年建设,以首都机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2001年,顺义区布局首都临空经济区,经过数年的培育和发展,呈现出以航空业和总部企业为主体,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加速聚集的临空产业体系,“临空经济”成了顺义的城市新名片。2011年,依靠众多产业园区快速起步、抢占先机,顺义区成为北京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的远郊区县。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围绕首都机场形成的天竺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开发区、空港物流基地、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国门商务区等15家经济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5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顺义区又一次转变思路,明确了着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即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临空服务”、“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三大功能板块的战略思路,对原有各经济功能区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如今的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北京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北京顺义绿色生态产业功能区。

  改革创新有魄力。新能源汽车“顺义创造”的名片。众所周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由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和韩国现代自动株式会社共同出资设立,现已建成一二三工厂、发动机厂、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全部落户于顺义区,年产汽车100万辆,产值1000多亿元,年创利税150亿元。

  在北汽集团采访,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告诉记者:“今年的北京车展,北汽集团以“创见未来”为参展主题,携旗下多个品牌强力出征。其中,北汽新能源担当‘重头戏’,不仅展出EX200、EU260、EH400以及出自北汽新能源巴塞罗那研发中心的纯电动超跑等7款车型,同时还在车展外场专门辟出一块场地,让普通观众感受‘自动驾驶技术’。”目前,汽车这道“菜”在顺义已越做越细,并开始向贸易、金融、文化等高端环节进一步完善。

  “为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们率先实行了产业项目筛选全要素评价办法,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李毅说。从去年开始,顺义政府将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了激光电视、地理信息等更加集约、高效的创新型产业上,构筑生态良好、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创新型高新产业体系。 

  “天地图”是中关村顺义园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第一家入驻企业,随后北大方正、高德、中国四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应用中心等纷纷入驻,地理信息相关产业在顺义区呈现聚集趋势。目前,中关村顺义园有企业11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企业15家,“研发创新在中关村,转化和产业化在顺义”的跨区域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

  协同发展有情有义。近日,北京嘉寓集团投资建设的节能门窗幕墙及50兆瓦光伏分布式屋面电站一体化项目,在位于威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内的“威县·顺义产业园”开建,成为该产业园首个京企入园项目。该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12.1亿元,建设年产节能门窗、玻璃幕墙50万平方米和50兆瓦光伏分布式屋顶电站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约32亿元,上缴税金约1.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约480人。 

  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顺义作为紧邻首都核心区和北京行政副中心的重点发展区域,“十三五”时期将承接好疏解出来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并服务好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而疏解自身现有产业就成为顺义势在必行的重点工作,顺义政府对现有产业转移并没有加以阻拦,而是有情有义,引导企业向外转移。在这方面,威县·顺义产业园的建设,就是最好的例证。

  威县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京津并不搭界,顺义为什么选择在威县建产业园?这话还得从2014年说起,那年5年,威县政府领导率先谋划与北京对接,并先后到大兴区、门头沟区、海淀区、顺义区等地联系对接。最终,顺义区为威县的真诚所感动,2015年3月18日,双方签署共建产业园区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在威县经济开发区内建立“威县·顺义产业园”,园区总占地1万亩,双方共同组建园区管委会,按照“一体规划、区域开发、单元实施”的思路,启动园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地启动了互派干部挂职工作,为产业转移搭建精准对接的桥梁。威县从县工信局、发改局、固献乡等10个单位和乡镇选派了10人到顺义区挂职。而顺义区也选派了3人到威县挂职,分别担任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和发改局副局长。

  “威县·顺义产业园的建立,使顺义区的产业、科技、人才、管理、资金、信息等优势与威县的生态、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实现了互补和融合。”据李毅讲,北京顺义区利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赴威县投资发展装备制造、特色农业等产业,建设籽种产业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 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提高两地现代农业管理和科技服务水平。威县借助劳动力、土地、能源及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等优势为入园企业提供支持。

  就这样,在顺义人和威县人有情有义的来往中,目前,顺义区已有2家企业首批签约入驻威县·顺义产业园。投资33亿元的北汽有限(威县)基地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动工。东方雨虹新型建材、曲美股份智能家 具、顺美服饰高档服装、金路易速冻食品、运泰通高档制衣、威风智能电控四驱、瑞汀斯达手机精准件、三友恒瑞智能卡等一批大项目正在洽谈。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