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津全面推开营改增三个月 纳税人真的减负了

2016年08月16日 16:47   来源:北方网   

  天津北方网讯:截至目前,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仨月了,本市试点纳税人均已完成首期纳税申报。政策落地后,纳税人真的减负了吗?

  餐饮税单出炉,一块石头落地

  “缴了税,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天津万达文华酒店财务总监尹娜兴奋地说。对餐饮住宿业而言,从以前的营业税5%税率变成增值税6%税率,曾让包括她在内的很多人忧心忡忡。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营改增首月,他们酒店税负为3.7%,较营业税税制下5%的税负下降了26%;6月份税负更是低至2.8%,下降了44%。“税率看似增加了1%,但是我们经营成本中的水、电、日常耗材可以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抵扣,采购的蔬果、海鲜等农产品也可以凭有效凭证抵扣,实际税负是下降了的。”

  税制改革对餐饮业正在产生积极影响。尹娜透露,“以前,餐饮业采购材料主要为了经济实惠,现在会更多地选择规模大、资质好、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蔬菜也更多地向农户直接采购,既保证了蔬菜新鲜,又能抵扣税款,饭店的菜品质量也越来越好了。”

  不动产纳入抵扣,24亿元投资达成

  在临港经济区,泰富海洋工程装备(天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谭湘红告诉记者,公司高层认为今年是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腾飞的关键时期,如能把握机会、顺势而为,再增加24亿元投资用于扩建港口项目,其港口总投资规模可达75亿元,将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0000个。“但对这24亿元的投资,有的董事觉得投入太大、心存顾虑,方案在董事会讨论了一个多月,迟迟不能敲定。”

  转机出现在“五一”前后,临港国税人员来到泰富基地,为企业送上了“营改增”的新政策,其中不动产投资可以抵扣的内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政策规定,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的试点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的不动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分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经计算,泰富总造价75亿元的扩建项目,按照11%的增值税税率,预计将取得7.43亿元的进项税额。“这相当于给企业补贴了一成工程款,还赚了一层利息,预估会带来7.5亿元的现金流。”谭湘红说:“营改增使得这项投资变得非常有吸引力,最终赢得了所有董事的赞同。”

  抵扣链条打通,减少重复纳税

  “对我们建筑业来说,营改增的减负效应非常明显。”在津南区国税局,天津胜京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法人董杰向记者介绍,他们主要提供工程、安装等服务,工程所需材料基本是自行采购,原来交营业税时除了可以将分包项目进行差额扣除外没有其他减免项目。津南国税人员讲解说“营改增”后老项目可以继续扣除分包项,加上采购的原材料、运费以及人工费用等都可以抵扣进项税,税负一下子就降了。两个月下来,该公司共减税5.5万元,税负下降14%。经测算,公司每月可抵扣原材料进项税11万元左右,此外还有运输费用0.5万元,人工成本费用2万元,每年可以减少税金近28万元。

  董杰进一步解释,增值税价税分离的特点,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减少了重复纳税。实行增值税后,税率虽然从营业税时代的3%变为11%,但企业购进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都可以抵扣进项税金。此外,按照过渡期政策安排,一般纳税人以甲供材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计税,企业税负就这样降下来的。

  过渡政策护航,保证全部行业税负只降不升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我看到了金融业适用税率6%的条款,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单从税率上看,营业税税制下5%的税率在改征增值税后提高到6%,公司以后的运营成本肯定要提高了。”宝坻区兴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志勇展开了紧皱的眉头,在税务干部的讲解下,他搞清楚了,全面“营改增”在充分考虑了各行业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为部分行业提供了过渡性政策,新的政策将陆续下发,从而保证全部行业税负只降不升。按照相关规定,像他们这类由银行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两个月以来,他们同比减税7.5万元,税负降幅达到42%。

  市国税局相关人士提醒:增值税是全新的税制,相关企业要进一步吃透税收政策,通过提高内部管理、改变采购模式等方式来全额取得进项税金,通过增加抵扣来降低税负,真正足额享受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