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银行业金改成效卓著

2016年09月23日 10:44   来源:上海金融报   

  三年前的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三年后的今天,上海自贸区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最重要力量,上海银行业交出了自贸区金融改革和服务的靓丽答卷

  简政放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先行先试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共中央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建设三年来,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扎实推进。

  上海银监局在全国率先推出自贸区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制度,该政策在银监会系统内率先实现放松和简化事前审批,推行事后报告制,并拉齐了中外资银行的准入标准,还权于市场,激发机构活力,有力促进了上海自贸区银行业机构进一步集聚和优化布局。

  截至2016年7月末,上海辖内已有9家银行采用事后报告制新设16家支行,8家银行采用事后报告制实现9家支行的迁址或范围变更。截至2016年7月末,上海自贸区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共计464家,比2015年4月末(即上海自贸区正式扩区当月)增加34家,其中分行级及以上机构数量164家,比2015年4月末增加13家。

  上海还在全国率先颁布中外资银行业市场准入报告事项清单。清单首次对银行业现有各类市场准入相关报告类事项,从机构、业务、高管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优化,明晰具体报告要求、拉齐中外资标准、减少报告频率,是对探索银行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善监管服务,提升自贸区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一次前瞻性的试验,激发了市场活力。

  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先行先试方面,上海创造性建立创新监管互动机制。该机制引导、支持和规范辖内银行业机构借助自贸区的试验平台,针对监管规制未及覆盖或规定不清晰的领域,通过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以“监管无异议”的形式实现个案突破,鼓励机构自主创新、先行先试。该机制极大提升了监管对市场创新的响应速度,建立了金融创新领域中监管与市场主动、互信的沟通方式,有效缓解了金融创新中的制度性障碍,是对更为有效的创新业务监管模式的一次前瞻探索。

  目前,上海银行业提出通过该机制开展的业务创新试点共计40余项,已落地项目近20项,涌现了一批具备代表性的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成果,如跨境并购、跨境同业投资、大宗商品特别结算业务、能源管理创新贷等等,有力支持了境内企业走出去、政策性金融落地和要素市场国际化建设等重点领域。

  2015年8月,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银行业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上海银行业提高专业化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搭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创投型”信贷模式和“区域版”投贷联动模式。到今年7月末,上海银行业已设有7家科技支行、66家科技特色支行、11家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金融从业人员已达1525人;在沪主要银行共为539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表内外授信余额739.93亿元,以“区域版”投贷联动模式,共为188户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余额达14.24亿元。

  上海率先推进中资商业银行离岸业务经营授权制度创新,首次允许四家已具有离岸业务资格的中资商业银行授权其自贸区内的分行开展离岸业务,助力区内机构依托自贸区开放政策,自主加快发展非居民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到今年6月末,四家中资商业银行的区内分行的离岸银行离岸账户数、总资产和本年累计国际结算量分别为5606个、28.54亿美元和120.32亿美元,离岸业务规模稳步上升,并各自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差异化业务策略与授权模式,体现了相关银行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成效。

  上海银行业还率先明确非居民理财业务监管规则,该政策明确了各类账户下银行的非居民理财业务监管规则的一致性,为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奠定了制度基础,有效规范和促进了自贸区非居民理财业务的发展。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集聚和辐射效应日益明显

  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来,在银监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上海银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形成相关自贸区银行业监管制度体系,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上海银行业已经创造性地建立了机构、风险、产品“三维一体”监管治理架构。在现有的9个机构监管处的基础上,上海银监局另外成立了13个跨处室风险监控小组和产品监控小组,对市场各类较为突出和新兴的金融风险与金融产品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并取得积极成果。

  如前瞻研判并稳妥处置辖内钢贸信贷风险,钢贸表内外授信余额从2011年底的2200亿元风险敞口高位压缩至正常贷款214亿元,成功重组、回收信贷资产1500亿元,为上海银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和抵抗未来风险压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截至2016年7月末,上海自贸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80%,关注类贷款同时连续下降,关注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都远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上海银行业率先建立了全流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该体系包括推进理财及代销“专区、双录、三公示”体系、建立“信访、举报、投诉”分类处理制度和投诉纠纷解决机制、创新开展员工异常行为联动排查、建立“上海银行业从业人员监管信息系统”、推动成立上海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国内首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银行业纠纷调解机构)等一系列银监会系统内首创的监管措施,覆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各个重点环节,有力促进了上海金融环境的完善。

  上海银行业率先建立的信用卡“刚性扣减”机制,则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在核定持卡人授信额度时,要在本行核定的总授信额度基础上刚性扣减申请人在他行已获累计信用卡授信总额,以有效防范信用卡过度授信风险。目前,该机制已在阻断“三去一降”企业利用信用卡过度授信、加大自身负债杠杆的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银监会已明确要求全国信用卡发卡银行推广这一做法。

  而作为目前自贸区金融领域中最早推出、最为全面的行业监测制度,上海银行业率先建立的自贸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按月分析,定期发布,为做好自贸区银行业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此外,上海银行业还前瞻发布自贸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该制度为系统内首创,要求机构针对自贸区业务建立全面、持续的风险评估机制,并提供了对标国际的评估框架,有力强化了市场主体在风险管控上的主体意识和第一责任,并做好前瞻准备。

  目前,上海自贸区在推出每一项金融开放创新举措的同时都建立了相应

  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起跨部门

  的跨境资金监测与应急协调机

  制,形成信息共享的金融综合监

  管模式。如今,上海自贸区银行

  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极大提升,

  集聚和辐射效应日益明显。

  截至2016年7月末,上海自贸区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共计464家,其中分行级及以上机构数量164家,法人机构和分行级机构在全辖占比分别为69%、63%,区内机构存、贷款在全辖占比分别为77%、76%。区内银行业机构体量大、占比高。

  与此同时,自贸区内机构组织体系更丰富。区内外资法人银行和分行分别为18家和53家,占全辖的比重分别为82%和72%。民营银行、民营汽车金融公司、民营金融租赁公司等一批民营银行业机构陆续落户上海自贸区。区内商业银行专营机构增至13家,占全辖比重为48%。区内六大类非银机构28家,占全辖比重62%,其中交银租赁公司率先在区内开启了专业子公司运营模式。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有序筹建,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托登记、信托受益权流通转让平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贸区内服务功能外溢明显。上海自贸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多成为所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引领创新转型的平台,各类跨境投融资金融服务创新尤为突出,一些新的境内外联动金融商业模式逐步形成,此外,部分区外乃至异地的银行业机构通过境内跨行联动共同分享自贸区政策红利,有效改善了银行业机构对全国乃至全球客户的跨境金融服务。

  在沪银行各显其能服务实体助力自贸区建设

  作为自贸区金融服务的排头兵,在沪各商业银行紧跟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步伐,围绕着以客户拓展为中心,以自贸区业务为着力点的发展思路,通过深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取得累累硕果。

  作为首批在区内挂牌设立分行的商业银行之一,上海银行的自贸区业务发展,着重研究客户在自贸区制度环境下的业务变化和金融需求,重点为贸易金融、航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医疗金融和教育金融客户提供行业综合服务。同时,积极发挥沪港台三个“上海银行”的这一合作平台以及境外经营机构、桑坦德银行等资源,打造横跨“两岸三地”的金融平台,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上海银行副行长黄涛对记者表示,除了在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投资型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跨境投融资便利和黄金国际板等方面的业务创新,三年来,上海银行还完成了区内第一笔沪港台“上海银行”跨境银团贷款;完成业内首单PE并购贷款业务;和外地城商行合作内保FT贷业务;率先推出了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信用卡分期业务;与台湾地区互联网企业尝试开展了跨境人民币电商收款业务;首批试点推出了自贸区“银行担保账户”业务等等。通过发展自贸区业务推动银行全面业务转型、实现创新发展。

  如果将上海自贸区比作一盘棋,“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账户”便是其中两大“活眼”。而“自由贸易账户”则对金融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曹琦透露,截至今年8月末,工行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项下的资产和负债已突破800亿元和300亿元的规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质的飞跃。依托分账核算单元平台,工行加快与全球金融机构在各项业务的合作,在资金拆借、金融交易、创新型贸易融资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多渠道的全球资金有效降低了企业分账核算单元的融资利率,真正惠及实体经济发展。“如今,我行自贸业务的金融资产规模已超过总资产规模的20%并连续两年成为利润增长最为迅猛的业务板块,客户可在全市近500家网点随时享受1.3万余名从业人员专业化的自贸金融服务。”

  中行上海市分行充分整合集团的海内外优势资源,在上海成立了包括全球现金管理平台、跨境投融资与并购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及融资平台、交易业务平台、资产管理平台、个人跨境财富管理平台在内的六大国际性创新平台。截至今年8月末,中行上海市分行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3240个,FT客户数(剔除重复统计)8172户;FT项下人民币公司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0亿元和816亿元,跨境人民币借款余额130亿元;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累计收付1200亿元;为多家跨国公司叙做外汇集中运营业务,实现累计汇划22.62亿美元。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周和华对记者表示,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近三年的时间,中国银行统筹调配海内外资源,不断加大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力度,各项业务总体保持领先。

  建行上海市分行则充分贴近市场,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企业量身定制各类创新融资方案,以创新FTE融资、跨境风险参与、组合型FTN并购融资、跨境银团在内的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组织海外资金,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吴益强介绍到,2016年,建行在FTN境外融资的基础上,创新帮助企业尝试境外发行REITs,协助企业实施“轻资产”战略,增强资产流动性;创新境外转贷款模式,通过境外筹资+FT转贷方式,将转贷款用途从原先的“引进来”扩展到“走出去”,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和并购。截至目前,已成功办理了近20个“走出去”项目,累计金额超20亿美元。

  作为总部设在上海的金融旗舰企业,浦发银行全纬度参与了上海自贸区创新业务首发,连续六次入围上海市金融办组织的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在全部65个创新案例中贡献了10个,包括FT跨境电票、FT境外银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联动银租保、互联网企业经常项下集中收付、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一站式金融服务、FT跨境电票等。浦发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副行长杨悦蓉表示,浦发银行在自贸创新方面致力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一致认可。

  以可复制推广为核心强化自贸区引领示范效应

  上海自贸区处在我国金融开放发展的最前沿,成立三年来,生动阐释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道理,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许多金融政策和业务创新均通过上海自贸区平台实现“先行先试”,通过开放推动改革,激发金融创新的活力。

  三年来,上海银监局认真总结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经验,对已经成熟的创新事项,积极推动在上海自贸区扩展区域和全国其他几个自贸区进行复制推广,为全国银行业监管改革积累更多有益经验。其中,离岸业务经营授权、区内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自贸区特色监测报表、自贸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等四项细则已在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自贸区不同程度的复制推广,创新监管互动机制已复制推广至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全流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中的部分创新措施和信用卡“刚性扣减”机制已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表示,下阶段,上海银监局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银行业监管制度创新与供给,完善相对独立的自贸区银行业监管体系建设,支持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自贸金融创新,增强市场主体对政策红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全国金融业的改革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光平表示,要围绕跨境业务和非居民业务发展需要,研究支持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一揽子措施,包括深化监管创新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固化相关监管经验,加大对跨境与非居民业务的监管创新力度,支持在沪银行业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创新。

  同时,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继续支持和推动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等行业性功能平台、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商业银行专营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著名国际银行业机构等落户上海,强化上海虹吸功能和集聚效应。

  此外,围绕政府职能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探索,完善自贸区市场准入简化政策,深化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试验,探索自贸区银行业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业务拓展、风险防范等各方面先行先试,强化上海自贸区的示范引领效应。

  张光平还表示,要围绕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要求,不断改进和加强自贸区风险监测、识别和防范工作,依托市政府综合监管机制和银证保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建立健全对跨境业务、非居民业务、类金融活动的全面、持续、深入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切实防范跨境、跨业、跨市场套利风险。

  同时鼓励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共同加速推动自贸区的建设。上海是外资银行集聚的主要城市,外资银行在自贸区内的涉外、国际业务当中有更多的经验,中资银行在国内业务的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下阶段,上海银监局将引导中外资银行发挥好各自功能、功效及优势,共同推动自贸区的建设。”张光平说。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