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长江流域一年一度的文化经贸盛会——2016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在张家港市开幕。今年是张家港连续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第13年,又恰逢张家港撤县建市30周年,围绕“弘扬长江文化,展示城市风采,凝聚逐梦力量”这一主题,本届艺术节通过开展系列文化经贸活动,展示长江文化丰厚底蕴,拓展长江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13年来,张家港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携手沿江12个省市区,连续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让源远流长、千姿百态的长江文化在张家港交融汇聚,实现了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互动。张家港市委书记朱立凡说,张家港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持续完善长江文化“共护、共建、共享、共荣”的长效机制,推动长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文化引擎更加强劲有力,让伟大“中国梦”的文化支撑更加坚实稳固。
聚焦“三大创新”
升级艺术节内涵
一场海战的硝烟,两个甲子的追寻,扼腕北洋舰队的命运,聆听北洋英烈的呐喊……2016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开幕式上,由上海沪剧院带来的原创新编沪剧《邓世昌》精彩上演。
“我们挑选这样一台国家级精品大戏作为开幕式演出,也是力求‘办节为民、创新简约、注重实效’,向广大市民呈现一台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艺术精湛的舞台艺术盛宴。”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芳说。
精心策划开幕演出是长江文化艺术节坚持创新求变的缩影。作为连续举办13年的艺术盛会,长江文化艺术节如何做到常办常新?张家港围绕“传统节庆和纪念活动相结合”“民俗特色和高雅艺术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这“三大创新”发力,努力使长江文化艺术节形成新特色,迈上新台阶。
翻阅本届长江文化艺术节的“节目单”,“三大创新”得到有力凸显。整个艺术节期间,张家港将开展第七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精品大戏巡演,第二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长江流域戏剧家协会座谈会,第五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活动,纪念张家港撤县建市30周年文学和摄影作品征集展示等9大文化活动。同时还举办电商产业园招商推介暨跨境电商宣讲会、首期港城合伙人峰会、张家港市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推进会、2016张家港秋游季、2016海峡两岸(张家港)农业博览会5大经贸活动,围绕推动产业和资本合作共赢,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电子商务和旅游业创新发展,扩大商贸流通和消费。
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既有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大戏展演,也有彰显丰富文化内涵和鲜明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博览会,更有灵活多样的折子戏进社区巡演;既有民博会文化与市场接轨,为构建长江流域民间艺术保护搭建良好工作平台、合作机制、产业通道,又有戏剧艺术节公益性票价回馈社会,最大程度上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促进文化消费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发展的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创新,长江文化艺术节聚焦的“靶向”始终十分清晰,就是让百姓受惠。作为本届长江文化节的重头戏,第七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同步举办。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介绍,本届戏剧艺术节对沿江12个省区市选送的23个剧目严格评审、筛选,最终选定了11个优秀剧团。其中,黄梅戏《小乔初嫁》、滇剧《选才记》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楚剧《万里茶道》、湘剧《月亮粑粑》、滑稽戏《今天他休息》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除了在张家港市区上演之外,演出还实现市镇联动,6场大戏将走进塘桥、乐余、凤凰等乡镇剧场,满足基层群众的观演需求。另外,6个外地剧团的精品折子戏也将和张家港本土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一起,深入张家港村(社区)巡演4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
唤起文化自觉
勾勒新版“文化繁华图”
10月15日,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在徐州举行,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创作的弹词《牵手》荣获牡丹奖节目奖第一名。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经中央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曲艺专业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此前,《牵手》的主要演员季静娟亦曾荣获牡丹奖表演奖。
一个县级市盛开两朵“牡丹”,足以惊艳世人,但张家港的文化成就远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张家港小戏小品创作呈现爆发趋势,小品《喇叭声咽》、小戏《丫丫考0分》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一大批作品在CCTV电视小品大赛、江苏省戏剧红梅奖、江苏省小戏小品大赛等活动中获奖。与此同时,张家港先后创建成为中国吴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小戏小品之乡、中国宝卷之乡等。
“张家港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建设上结出累累硕果,得益于长江文化艺术节13年的坚守和与本地文化繁荣的实践创新。”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新局局长陈世海说,张家港的文化建设者在推动地域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创新了理念。在长江文化滋养下,张家港以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为引领,唤起全社会文化自觉,推进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书香城市”建设等,探索出文化建设的“张家港模式”,打造出一个全民文化共享的成功样本。
这些年,张家港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全省首创”“全国首创”不胜枚举。2011年底,张家港在全国首创“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所有村(社区)按照标准划分“文化网格”,每个“文化网格”配1-2名网格文化员,使其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从而不分城乡,将该市所有区域、所有群众全部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畴。这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促进了文化的全民共建、全民共创、全民共享。与此同时,张家港创新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活动,吸引教师、离退休老同志等10多类人群担当文化志愿者。
再比如,2012年11月,张家港又在全国首创了《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分为阅读环境、阅读设施、阅读成效三块,以18大项指标、62小项评价内容,将“书香城市”概念性的定义以量化、可考的指标形式体现出来,制定中长期实施规划。
从借力长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到以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市,张家港勾勒出一幅全民共建共享的新版“文化繁荣图”。如今,
62个文化志愿团队、3000余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城乡,让市民尽享“文化红利”。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文化工程实现与实体文化阵地“两翼齐飞”,群众共享文化“零距离”。
坚持文化先行
助推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
13年来,在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引领下,沿江12个省区市的长江文化在张家港交融汇聚,构筑起长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地。如今,长江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了集艺术性、观赏性和群众性于一体的文化盛会,不仅荣获了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而且被明确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
伴随长江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日益巩固,张家港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从机构设置、资金支持等方面入手,自觉挑起深度挖掘与保护长江文化的重任。2013年,全国首个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张家港市开馆,成为展示、保护、传承、研究长江文化的重要基地,促进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汇聚整合。同时,成立长江文化基金会,为长江文化传播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全面拓展长江文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2014年,全国首个以弘扬长江文化为宗旨的国家级社团组织——长江文化促进会在张家港成立,组织开展长江文化的各类学术研究、交流活动,收集、整理、归纳长江文化相关信息,推广和宣传长江文化。
长期的长江文化交流,促进了张家港与长江流域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共赢。如今,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发挥长江文化节的文化引领作用,增进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联系,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注入“文化粘合剂”,成为张家港新的使命。
11月5日-7日,第二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将在张家港举行。本届民博会包括“创新,让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主题展、“传承技艺·传递匠心”创意手工艺大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文化”研讨会、“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张家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工匠精神”传承人讲述长江非遗传奇故事活动、“长江流域民间艺术——金菊奖”评选颁奖活动等六项内容。
“民博会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展现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让长江流域的民族民间文化要素互相流通、文化感情更加密切。”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认为,民博会通过民众广泛参与艺术品交易活动,助推了长江流域民间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长江流域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大潮涌动下的一朵浪花。助推长江文化繁荣发展,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张家港任重道远。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黄戟表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中,张家港将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请进来,强化与沿江流域各个地区的联系和互动,努力实现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 本版撰稿 李仲勋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