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体育馆 王碧骅 摄
从杭州坐高铁向西南,约莫1个半小时便可到达“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放眼窗外,满目苍翠,其生态环境连续12年居浙江首位。
曾几何时,当浙江其他地区在迅猛发展创造巨量财富时,因地缘劣势的丽水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如今斗转星移,别地收获财富却远离了好环境,而丽水“守得云开”,创造着令人羡慕的绿色GDP。
正如当地主政者所感,丽水的“生态福利”是用钱也换不来的,其不仅是市民的“福利”,更是城市软实力。
龙泉披云山 叶新波 摄
凭借“绿谷蓝” 丽水从养在深闺到声名鹊起
丽水市民很自豪——2015年,丽水空气达标天数达到327天,其中当年7月的空气环境质量更是达到国内第二。
身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密集区的丽水,有高达81.3%的森林覆盖率,和比大城市高近十倍的负氧离子含量。
不过,放在几年前,很多人却并不知道这个地方。丽水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胡慧红笑言,最初外面的人一听丽水,还会和远在云南的丽江联系起来。
“大山造就了丽水,也阻隔着丽水和外界的往来。”胡慧红坦言,长久以来,丽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落后于浙江省内绝大多数地区,知名度也不高。但如今却因她的自然生态资源逐渐博得外界关注、游客青睐。
庆元百山祖一民宿老板吴小英回想起曾经的门可罗雀不胜唏嘘。“以前就是零星的几位顾客,但近几年来常常游客爆满,住宿必须提前预定。”吴小英经历的变化,让每一个丽水人都感同身受。他们发现,因为“绿谷蓝”,丽水已从“养在深闺”,到声名鹊起。
遂昌乌溪江 舒同才 摄
在享受“绿谷蓝”带来福利的同时,丽水人也无限珍惜这一稀缺品。2014年以来,丽水通过治汽车尾气、治工业废气、治城市浊气、治燃煤烟气、治农村废气的“五治齐抓”,倾心守护这方蓝天。
挚爱“绿谷蓝” 丽水成人们隐于都市的静谧地
在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有一间茶馆民宿为人们津津乐道。其只有一间客房,用来接待有缘分的人。老板吴仲银是江苏无锡人,曾是位资深的旅游记者。
“我爱上了古堰画乡的美景。”几年前,这位走遍大江南北的媒体人“邂逅”丽水,便决定留下创业。他笑说,在丽水,就过上了如闲居似神仙般的生活。
在丽水,除了美景留人的故事,也不乏浪漫的爱情“美谈”。
2014年,上海的大学老师武晓芳到云和梯田游历,遇到了云和县梅竹村村委主任柳云伟。在对美景一见钟情的同时,她也爱上了这个淳朴的乡村小伙。
后来两人在云和乡村经营了一家名为“云上5天”的民宿,海拔1000多米的民宿也因这段爱情故事,顾客盈门。
同样,在国内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大均乡李宝村,独特的畲乡风情也吸引了杭州的旅游规划专家卢仲华前来掘金,他的风情民宿,让大山之外的人们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畲乡之旅。
和他们一样,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丽水,“恋”上丽水。当被问及“这里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丽水是一处隐于都市的静谧地,更因为这抹已在都市罕见的“绿谷蓝”。
数据显示,2015年,丽水旅游业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与游客量同步增加的,还有丽水本地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据介绍,丽水的幸福指数在国内140个地级市中排在第39位。
围绕“绿谷蓝” 丽水深耕绿色经济打造新引擎
铺天盖地的碧绿、蓝到透明的天空、以及历经沧桑的石板路相映成景,龙泉市兰巨乡炉岙村曾是丽水最贫穷的村,后来借助民宿经济焕发生机。兰巨乡副乡长项少燕介绍,每年5月至10月期间,各地客人纷纷前来度假,如今村里共有23家民宿,去年共接待游客5.7万多人次,创收360余万元。
这只是丽水深耕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当地主政者意识到,丽水之优势在绿水青山,因此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确立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深耕生态经济,点绿成金。
“点绿成金”的途径之一,是让“山货”走出“山门”,即推动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让“土里吧唧”的农产品成为餐桌宠儿;其次是让“山景”带来“钱景”,全面推进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再者让美丽“山舍”成为游客的心头“不舍”,制定民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
在丽水大地上,“绿谷蓝”成了最强劲的发展引擎:十年来,丽水旅游总收入从2006年的35.36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456.02亿元,9年间旅游总收入增长了12倍。
美不胜收的自然环境给丽水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滋养着260多万丽水人民。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也已勾画了城市的未来图景:“凸显生态底色,确保丽水生态底色永不褪色、永不变色,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既能惠及丽水人民,还能惠及全省、全国人民。”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