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葛剑雄对谈“一带一路”:文化包容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2016年12月06日 10:37   来源:人民网   

  近日,第十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迎来了精彩的对谈环节——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与中央文史研究馆员葛剑雄聚焦“‘一带一路’与文化自信”,分享了他们极富见地的观点。

  海洋文化论坛现场。

  从深圳说开去,“一带一路”需要文化包容

  对谈开始之前,王京生和葛剑雄首先参观了刚刚开幕的本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一带一路’古代地图联展”,近百幅海图记录了从文字出现之前直至十九世纪末人类海上交往活动的历史进程。对谈的话题,也就是由这个联展所引出来。

  葛剑雄说,“一带一路”的范围如此广阔,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响应,而这些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如何对待这些不同的文化呢?我认为,文化必须包容,这点对‘一带一路’非常重要。”

  他强调说,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把文化差异视为文明冲突的做法。他说,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很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应该“施于人”吗?“中国应该通过‘一带一路’来展示中国的文化,但并不勉强别国接受,同时也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文化。

  他赞赏地引用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关于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说:“所谓的’天下大同‘我的理解就是和谐,而不是说统一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王京生葛剑雄同台探讨“一带一路”

  王京生则以深圳为例,用深圳的文化立市战略来说明文化包容的重要性。“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不单要拼经济、拼管理,最终还是要拼文化。当时的深圳已经脱颖而出了,GDP的增长速度以及城市的扩展规模等等在全国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个时候深圳怎么发展?研究世界历史就可以看出,世界上一流的城市一定有两个辐射能力,经济辐射能力和文化辐射能力。而文化辐射力更长远、更长久,是更重要的可持续发展。”

  王京生说,至今为止,深圳是国内唯一一个提出文化立市、文化强市的城市,这点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的资源和空间。“比市场更重要的是什么?蕴育人才和智慧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文化。”他提出,我们常讲创新驱动发展,那么又是什么在驱动创新呢?他认为,除了科技、制度、市场等因素外,文化也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美国、以色列这些国家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文化支撑。

  “去年深圳的PCT国家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6.86%,差不多占据半壁江山;南山区一个区去年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2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80件,居全国区(县)首位。为什么深圳一个区乃至整个深圳市能够走在创新的前列呢?这跟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所形成的文化包容有关,深圳的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包容型文化使得这个城市能够取得长足发展。”

  “建一座城市,不光要创造经济繁荣,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灵魂有所安放、有所皈依,这就是城市发展最终要拼文化的目的。”王京生感慨地说。

  中国人有足够的理由文化自信

  透过这些古地图回望历史上沧桑的丝绸之路,遥想当年这条商路为唐朝带来“万国来朝”盛景,人们难免憧憬如今的“一带一路”会再次为中国带来同样的荣耀。

  王京生一行参观“中外古代海图展”

  对此葛剑雄在对谈中指出,“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要走出去的,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人家走进来的。

  他认为,尽管唐朝在中国历史上以开放著称,但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它也只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这种开放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唐朝的开放体现在它欢迎世界各国的人们到来,却从未想过让国人走出国门学习别国的先进之处。”

  王京生对此非常赞同,认为这种“开而不放”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自大,他说:“这种自大会遮蔽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其它优秀的文化,使我们变得自傲、封闭、固步不前。”他指出,中国需要的是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大,真正的自信从来不会表现为“狂傲”。

  王京生说,中国人有足够的理由树立文化自信。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个文明历史上还影响过世界广大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它的包容性和善于学习。中华文明是在包容中发展、在发展中包容,不断地去融合各种文化。“这种包容与学习,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一旦放开视野,中华文明一定会实现飞速发展。”

  海洋文化论坛-与会代表合影

  重拾凝聚在青花瓷里的“工匠精神”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青花瓷、青铜器、茶叶飘洋过海,这些精美绝伦的“中国制造”令海外诸国对这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国度顶礼膜拜。今天“一带一路”的成功延伸,也同样需要国人用自己“工匠精神”制造出符合中国强国身份的优质产品,锻造民族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精神,为中国赢得应有的尊严。

  “一国产品之质量乃是一国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一国产品之声誉乃是一国国民的尊严。”身为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极为重视“工匠精神”对中国的意义,在去年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专门提出要重拾“工匠精神”的建议,后来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王京生说,自己当时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基于一组数据。“2015年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升至约13.4%,比美国多6672亿美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也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人蜂拥到国外抢购包括马桶盖、电饭锅在内的各种产品,这证明我们的大量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品质有待提升,这一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真正的复兴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如果有一天中国的产品质量能够雄踞世界,那就是我们民族复兴之时。”因此王京生提出,要对一般劳动者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劳动给予充分的尊重,使他们拥有上升通道和应有的社会地位,以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

  葛剑雄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他说中国要强大,不仅是制造者需要“工匠精神”,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精神。“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职业道德。”(记者 杨媚/文 齐洁爽/图/)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