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面二孩”影响深远 职业女性或面临更大压力

2017年01月06日 17:00   来源:成都商报   马天帅 颜雪 戴佳佳

  从“独生子女”到“全面二孩”,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不可避免地给家庭、社会带来深远影响。那么,“全面二孩”政策,除了人口红利、生育替代平衡等常被提到的积极意义外,还会对家庭、社会带来哪些改变?近日,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国内社会学界4名人士,从社会学角度解读“全面二孩”政策可能带给家庭、社会的影响。

  采访嘉宾:

  风笑天,南京大学教授、博导。30年来一直研究独生子女政策,是家庭社会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

  杨成钢,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银锋,社会学博士,天津社科院研究员

  蒙汀,成都市保育教育协会会长

  全面二孩政策/ 对家庭、社会可能带来哪些变化?

  风笑天:对于目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再生一个孩子,其家庭关系将会变得更为复杂,也更为多样化。首先,父母需要调整。其次,孩子需要适应。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可能要等到“二孩”一代生育下一代时才会完全显现。

  张银锋:“全面二孩”政策对于家庭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其次两个孩子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对父母的养老、家庭的稳定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蒙汀:首先,生育二孩后,家庭教育变得更均衡,不像单孩那样对孩子那么溺爱;其次,独生子女时,家长对孩子要求高,“独木成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能会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二孩”也能起到家庭稳固性作用。

  全面二孩政策/ 妇产医院变火爆?会持续多久?

  张银锋:从目前的各方调查数据来看,很多家庭选择生二胎的意愿并不强烈,符合条件的人群中,大概只有四分之一或是五分之一的人会愿意生。在“全面二孩”之前,“双独二孩”、“单独二孩”政策覆盖了一部分家庭,“全面二孩”主要惠及是“双非家庭”,但这部分人的年龄大多在35岁到45岁之间,虽然本身有生育能力,但生育能力有限,也会影响到其生育意愿。根据我的了解,我居住的北京市,从去年以来生产数量比较火爆,但去年年底以来,建卡相对比以前更容易一些,这意味着明年生孩子的不会有今年这么捅挤。

  杨成钢:预计2016年全国新生人口达到1800万,基本是符合预期的。生育意愿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在生育观念上,与上一代人相比,这一代人比较追求生活质量,生育观念已有很大的变化;其次是经济上孩子成本效用的比较,会存在有心无力的情况;第三,生物学方面的,不孕不育,流产比过去上升了很多,高龄产妇也增多,生育风险大。另外,从社会环境上讲,妇幼保健能力供给还有待提高;育龄妇女社会保障也有待完善,婴幼儿照护能力的制度供给也应该明确。

  在是否生二孩方面/ 职业女性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杨成钢:“全面二孩”后就业市场表现出来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保护育龄妇女生育权和减轻用人单位负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国家应该承担一部分,例如税收减免、发放女职工雇用补贴等。

  张银锋:应该说,随着社会地位提升,女性对是否生育占有主导作用。但再生一个孩子,女性在家的经济地位降低、在职场中的地位也得降低,生育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我们认为,生育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事情,还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事情。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公共政策配套,不论对妇女还是企业,如对女性职工的生活补贴、税收等;其次,应该完备托儿服务,不耽误女性尽快上班。

  成都商报记者 马天帅 颜雪 戴佳佳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