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故事六种表情——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们

2017年02月22日 10:40   来源:新华社   

  早春二月,大地回暖。肇始于三年前那个春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令三个地方的人感受到了澎湃的脉动。

  京津冀21.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1亿多百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记者在基层采撷了六个故事,记录六个人的表情,一窥三地人们生活工作情况。

  高兴:“1公里的巨大差距终于缩小了!”

  1公里很近,蔡金莲去位于邻村的四姐蔡金荣家串门都是步行;1公里很远,蔡金莲家乡的生活水平30多年来始终远远落后于蔡金荣的村子。

  蔡金莲和蔡金荣出生在位于京津冀交界处的沥水沟村,那里属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陡子峪乡。30多年前,蔡金莲留在了本村,四姐蔡金荣则嫁到了隔壁的将军关村,而那里属于平谷区,属于北京。虽然两姐妹家距离只有1公里,但生活水平差距却越拉越大。

  蔡金荣住上了二层别墅,蔡金莲家的平房略显破旧;蔡金荣上世纪80年代就喝上了深井打的自来水,蔡金莲却一直喝着雨水和山泉水混存的水窖水;连接姐妹俩家的是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蔡金莲村里在外上学的孩子中流传着一句话:“坐车不用看窗外,一颠簸就知道回河北了”。此外,因为路不通,蔡金莲去同乡的前干涧村还要先绕道北京,再绕道天津,才能到达。

  虽然工资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但2014年9月,记者第一次见到蔡金莲时,她只说了三个希望协同发展迫切解决的“小愿望”——喝上干净的水、打电话不用担心长途和漫游、交通更方便;2017年2月9日,记者第三次见到她时,她家门口的路马上要重修了,深井水通过自来水管道入户了,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取消了,她的小愿望基本实现了。

  “三年来,这1公里的巨大差距终于缩小了!”蔡金莲说。而问到蔡金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期待,她说:“我就希望我妹妹能过得更好一点。”

  坚定:“30年前我们放下锄头拿起网,如今我们毁网卖鱼再寻出路!”

  有人收获,就总有人付出。

  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的白台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健民,现在总喜欢站在潘家口水库岸边,静静望着远处自己经营了十几年、年前刚刚清理完毕的网箱养鱼水面,一站就是半天。

  “30多年前,这里修了水库,淹没了村庄和农田,我们放下了锄头拿起网。今天,为了守住这一缸碧水,我们毁网卖鱼再寻出路!”李健民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引滦入津工程在李健民的家乡修建水库蓄水,淹没宽城县4个乡镇17个行政村,共移民23000余人,其中留在库区后靠的移民万余人,没了地的农民们开始琢磨着在水库养鱼。

  2001年,李健民加入了养鱼行列。“那时真的很挣钱,一个7米乘7米的网箱,养鱼一年能卖3000多元,纯利2000多元!”谈起网箱养鱼收入,李健民难掩兴奋,“一般每年纯收入都在20多万元。”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库区百姓开始网箱养鱼,腰包越来越鼓的同时,水库也不堪重负,水底的饲料沉淀物达到数米,水质急剧恶化。

  为保护潘家口水库这一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在落实协同发展战略过程中,河北省自上而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自去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清理网箱养鱼。拆除了网箱,对于李健民来说就等于砸掉了金饭碗。聊起此事,他话语中透露着不舍。

  “但是,养鱼的太多,鱼死的也多,何况下游人民还要喝水,网箱确实应该清!”李健民语气坚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为留住绿水青山而做出奉献的渔民们,正在探索着转型的道路,走向新的金山银山。

  惊讶:“真没想到,传统工业园实现了华丽转身!”

  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一个故事格外生动。若不是深入调研,记者难以想象,“天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竟是由地毯园转型升级而来。

  “真没想到,传统工业园实现了华丽转身!”在天津武清区崔黄口镇,天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东芳激动地说。

  崔黄口镇地处天津武清区东北部,毗邻北京与河北,是闻名中外的地毯之乡。2009年8月,天津市政府批准在此设立天津地毯产业园。然而,受经济危机影响,低附加值、高环保成本的地毯产业逐渐走入夕阳,2011年底,地毯产业园年税收仅为5000万元。

  “转型升级从那时起已经成为园区的共识,但问题是,该怎么转。”杨东芳对那时的困惑记忆犹新。

  2012年,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全国布局,一些企业看重武清地处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地毯园也在那时敏锐把握时机,首次“触电”,引入全国知名电商唯品会。

  2014年3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刚刚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不久后,园区正式更名,借重北京丰富的电商资源,园区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目前,电商园已累计引进企业千余家,其中,电商及上下游配套企业400余家,2016年实现三级税收15.96亿元。

  同时,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优势产业,杨东芳认为园区转型升级不能放弃地毯,于是,她们通过专业团队帮助改造传统企业,目前已完成26家地毯企业的“触电”转型孵化。

  2016年10月,凭借“电商+地毯”双重特色,崔黄口镇入选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从地毯园到电商园,京津冀产业合作帮助我们实现华丽转身!”杨东芳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赞不绝口。

  幸福:“节约10小时,多陪她一天!”

  资源共享、人员互通,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为协同提供便利条件的,交通一体化先行功不可没。在天津与河北邯郸之间,高铁的贯通让经常两地往返生活的刁洪旗和他的2万名同事感到十分便利。

  1969年8月,为解决天津工业发展有钢没有铁的问题,中央决定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建设天津铁厂(现为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铁),成为坐落在河北省的天津“飞地”。

  与天铁同龄,1969年,刁洪旗出生了。后来他像父亲一样成为现在的2万余名天铁职工之一。如今,刁洪旗的妻子还在天津生活。

  550公里,天津到涉县的距离,因为有刁洪旗一样的“天铁人”行走,在京津冀版图上,两地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2016年以前,刁洪旗们去天津探亲需要乘坐4482次火车,每日一对,早上8点36分从天津始发,晚上10点28分到达终点站涉县,全程将近14个小时。2015年12月底,津保高铁的贯通改变了这一局面。

  “乘坐高铁,从天津到邯郸最快只用2小时9分钟,之后从邯郸到涉县坐汽车需要1个半小时,全程最快只要3小时40分钟。”刁洪旗感到很满足,“单程节约10小时,往返就是20小时,我每次回家就能多陪家人住一天!”

  享受:“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如果说“天铁人”的经历是半个世纪前开始的京津冀协同故事,那么,像齐晓红一样的“清华人”正在经历的便是新时期更高层次的协同故事。

  自从2010年接受清华控股成员企业“清控科创”安排,从北京来到天津华明高新区担任孵化器“科创慧谷(天津)园区”总经理,齐晓红已迎来了京津双城生活的第7个年头,她的公司以“孵化+投资”的模式带动着一批天津创新企业的发展。

  其实,刚来到这里时,齐晓红并没有特别的感觉,那时的她经常感叹当时的天津在金融、科技、人才方面的聚集程度,都难以与北京相提并论。

  转机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地区之间交流更加方便,彼此之间也多了理解和认同。

  为了吸引优秀的企业入驻,华明高新区竭尽全力为这里的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开通政府部门直线呼叫号码,方便企业办事;安排免费班车,直通机场和地铁;健身房免费开放,还在建新球场;供应低价的农业园有机蔬菜;还将建立幼儿看护室,方便上班族照顾子女。

  “我享受的是100多平方米的专家公寓,感觉这里很有人情味儿!”齐晓红感叹,经过仔细摸索,她发现,天津的发展特色在于工业集中,产、学、研结合极其便利,“专家们在北京是科学家,在天津就是企业家”。

  2014年,科创慧谷(天津)园区成功引进了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进驻园区,为整个华明高新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下基础,一系列高端制造产业正在靠拢。

  “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协同发展会让每个区域都变得更好,我们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齐晓红说。

  满意:“异地刷医保,在燕郊养老!”

  协同发展中,机制体制障碍的破除往往能带来效果的放大,也更能增强百姓的获得感。

  “现在,这里看病不仅有北京来的专家,报销也不用往返北京折腾了,我可以安心在此养老了。”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单人公寓,85岁的京籍老人戴百祺惬意地坐在沙发上,打开了话匣子。

  耄耋之年的戴奶奶,退休前为北京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师,唯一的女儿已移居新西兰。为了找一个适合自己养老的地方,她在北京市内一连跑了近30家养老院,但不是住不进去,就是价格太高,最终她住进了距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的一所养老院。

  然而,与生活在燕郊的数以十万计的“北京人”一样,她对京冀医保不联通带来的不便深感苦恼。

  “异地医保报销开通之前,我如果选择不回北京而在当地医院看病,需要先开异地就医证明,再自己垫付医药费,然后再回北京报销,十分麻烦。”戴百祺说。

  在老人的期盼中,这个问题在今年1月初终于成为“过去时”。与养老中心一墙之隔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燕达国际医院与北京医保系统顺利联通,北京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可直接结算。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正不断向这里辐射。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