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系列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今天推出第四篇:《惠民,托起百姓幸福生活》。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生活规律这里很好,早晨七点吃饭,中午十一点,晚上七点,生活很规律……”
这是今年已经82岁的金开云老人最普通一天的时间表。3年前,他和老伴儿王志良离开了生活了60多年的北京,搬到河北廊坊燕郊的养老院时,心里还有些犯嘀咕——年岁渐长,跑医院拿药总免不了,为了药费报销老两口没少作难。但如今再问他们,医保结算早已不是他们幸福退休生活中的难题。17-02-23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金开云老人:跟北京一样,刷卡,你自己这部分支付就行了,我们在北京也是这样,划卡90%就医保直接结算了。
变化发生在今年1月5号,从这一天开始,在河北燕郊居住的北京居民可以在燕达医院持社保卡直接结算,和老两口一样手持北京医保卡的40万燕郊居民尝到了甜头,也让北京人才的河北安家更安心。
看病方便了,医疗水平又是否提高了呢?看大病、上北京,原先是不少周边省市居民的共识,然而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出院的病人中,河北病人的占比为7.4%,较2013年,也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实施前的那一年,下降了2.35多个百分点。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我在这儿可以举出一组情况,一个是北京天坛医院在张家口建了脑科中心,首都儿童研究所在石家庄和保定分别建了专家门诊,每周都有专家门诊坐诊,朝阳医院在河北燕达医院建了妇产科,友谊医院托管了唐山曹妃甸医院,中医医院在承德建立中医中心。这些公共服务落户以后不仅为疏解产业、疏解功能提供了有利的服务,而且也给本地群众带来了服务。
走出去的,不仅是优质医疗资源。在距离燕郊200多公里以外的承德市冯营子镇砖瓦窑村,7岁的小姑娘孙朱萌槟去年背起了小书包,提起孙女上的学校,爷爷孙国富连说“没想到”。
孙国富:学校建的挺及时,上名校了那可不,都没成想。过去,咱们农村的孩子根本上不了北京或者承德市里念书去,不可能的事,花费也高再说。
孙国富所说的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和承德市共建的北师大承德附属学校。从前,砖瓦窑村的娃娃们徒步十公里,才能去到最近的镇中心小学,如今北师大承德附属学校来到了家门口,孩子们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而除了这种共建校直接增加教育供给,师资教育的软实力提升更是润物无声。三年来,北京、天津与河北省互派交流项目超过500个,仅2016年,京津两地为河北省培训中小学教师就达到11万多人次、投入经费超过了1.5亿元,惠及了整个河北省。
此外,京津冀三地还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京津两市结对帮扶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地区21个县区,“十三五”期间将安排帮扶资金47.68亿元,促进区域发展成果共享。从教育、医疗到扶贫攻坚,搭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步伐正在加快。
国家发改委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绍史表示,2017年这项工作仍将是推进系统发展的工作重点。
徐绍史:公共资源的共享,教育资源的共享,医疗卫生的联动,区域性的人力资源市场,还有社会保险的顺畅衔接,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北京、天津的优质资源不吝于向外输送,河北则创造条件加速落地步伐,三年来,比看得见的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更可喜的,是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真正拧成一股绳。正如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所说,京津冀区域,要看到河北发展是明显短板,更要看到“短板”是发展的潜力所在。补上这块短板,不但将为京津冀协同中人才、产业的流动铺平道路,更将惠及整个区域的每一个个体。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服务京津,补齐短板,培育区域发展合作的新优势,我们之间现在是同心同向,协作机制也很好,还有跨省市的一些政策需要提供。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