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③ 公共服务通有无 居民受惠便捷多

2017年02月22日 11: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老百姓能够获得什么?这是公众普遍关心的。2月5日,在与北京市市长蔡奇座谈交流时,《经济日报》记者向蔡奇提问:“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老百姓的获得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奇回答道:“概括起来,老百姓的获得感体现在三个‘得到’。一是得到了大量的绿色空间。举一个例子,华北地区最大的石材交易市场——西直河石材市场拆除腾退了180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复垦绿化面积达到136万平方米,为北京新增一片城市绿肺。二是得到了优质的公共服务。通过疏解,把过于集聚的优质公共服务功能布设到更广泛的地区。比如说西城区的北京实美职业学校已腾退校区1.9万平方米,腾退之后就用来补当地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得到了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服务,2016年全市共新建或规范提升便民服务网点1700个。”

  蔡奇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津冀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说我们和河北开展的北京燕达、北京曹妃甸、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等重点医疗合作项目,就为当地的居民就医提供了便利条件”。

  寥寥数语看似简短,然而三地老百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实惠却着实不少。比如,北京燕达医院合作项目受惠者就很广泛。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1月5日起,在燕郊居住的几十万北京参保人员可以在燕达医院持社保卡直接结算,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都执行北京市相关政策规定,所享受待遇与后来在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完全相同。这一举措极大便利了燕郊居民的就医需求。

  “2013年,北京出院的病人中河北病人占比是9.05%,去年降到了7.4%。”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给出这样一组数据,直观地体现了医疗合作项目所带来的变化。“北京天坛医院在张家口建了脑科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在石家庄和保定分别建了专家门诊,朝阳医院在河北燕达医院建了妇产科,友谊医院托管了曹妃甸医院,这些合作让当地老百姓不用来北京,就能享受北京提供的医疗服务。”

  三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目前,北京市、区两级与天津、河北各地方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21个,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组建了京津冀地区4个高等教育联盟、2个协同发展研究机构。河北省58所职业学校与北京、天津两市225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在基础教育上,北京、天津两地与河北省互派交流项目超过500个,2016年两地为河北省培训中小学教师11万多人次,投入经费超过1.5亿元。北京景山学校在河北曹妃甸设立的12年一贯制分校于2016年9月开学招生,北京五中、八一学校、史家小学廊坊和保定分校建设都在有序推进中。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序推进,三地市场一体化日益明显,就业人口在三地之间的相互流动也日趋频繁。对此,京津冀三地在就业市场公共服务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河北省和天津市签署了《津冀技工教育合作协议》,双方商定,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在现代物流、数字制造、精密检测等43个专项能力方面,每年为河北免费培训100名技工院校教师,河北技工院校成建制向天津市缺工企业一次性输入50人以上的,享受天津市技工院校同等补贴标准。此外,京津冀三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实现了互认,根据三地签署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今后三地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考试成绩,以及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等证书的人员,调入另外两个省市时,可由用人单位直接聘任,不必再更换职称证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 勇 姜 帆)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