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卫星城"武清发展记

2017年02月24日 10:49   来源:新华社   

  “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这是记者在武清采访时最常听到也是最受触动的一句话,它被几十名来自各个领域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及,这是他们的发展理念。

  武清中心城区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距天津市区约25公里。

  春节前后,新华社记者多次前往天津市武清区采访,感受到这里正找准清晰定位、深耕首都资源、打造通武廊“试验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东风里疾步前行。

  找准清晰定位:从基础设施先行到产业聚集

  10年前,武清的名字或许还不那么响亮,但如今,作为中国第一条运营时速达300公里高铁的唯一经停站,武清凭借“京津城际”这张黄金名片,逐渐走向前台。

  目前到北京25分钟、到天津16分钟,日均旅客发送量近7000人次,最高峰日均旅客发送量达1.5万人次……“‘京津城际’的设站,让武清地处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得到彰显,最直接体现就是对商业的带动。”武清区常务副区长孙剑楠说。

  从武清站出站,向马路对面望去,一座意大利风情建筑群映入眼帘——这就是佛罗伦萨小镇,中国首座意大利名品奥特莱斯,仅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就已突破600万人次。

  “‘京津城际’成就了佛罗伦萨小镇,‘小镇’也带动了武清城铁商圈的建设。”“小镇”运营商美国威特集团副总裁李刚说。

  武清人深谙基础设施先行之道。不仅是高铁,近年来,武清新开了多个高速路出口,打通了一系列“断头路”和“瓶颈路”,还启动了连通北京的公交枢纽站工程。此外,在医疗、教育、生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服务他人才能发展自己!越是有区位优势,越要做好基础设施服务。”武清区发改委主任韩松龄说。

  基础设施先行的背后,是武清区对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定位的准确把握。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建设京津卫星城、美丽新武清的总体定位,确定了建设京津双城协同发展枢纽节点、高端制造研发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武清区委书记王小宁说。

  2016年,武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亿元,除滨海新区外在天津各区中排名第一。凭借优质的综合服务环境,武清在京津冀产业转移和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耕首都资源:从项目引进来到服务走出去

  2月16日,为更好承接首都产业,武清举行了投资环境恳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参加此次活动的项目共85个,意向投资额达166.5亿元,其中首都项目占60%以上。

  “我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受益者!”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田仕林说。2014年,受限于发展空间,总部位于北京的诺禾致源在天津武清设立了子公司,随后大批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入驻武清,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来到这里工作,除了享受武清与北京、天津便捷的交通外,也享受着武清当地对人才的优厚政策。

  “我和公司的许多员工都在申请武清当地给的各种人才补贴,我们公司有位同事3年累计拿到了78.8万元的补贴,现在很多员工都在武清买了房子,我也打算把户口从深圳迁过来安家。”不满30岁的田仕林说。

  以学历等条件为标准,武清实施了6个层次的人才奖励政策,以3年为期限对刚刚就业或创业的人才进行扶持,仅诺禾致源一家公司的员工,预计从武清区领到的人才奖励就达1411.76万元。

  王小宁说,作为天津的一个区,武清要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当先锋、当猛将、唱重头戏”,勇于做京津两大直辖市的卫星城,通过深耕首都资源,3年来累计引进首都项目5351个、引资到位额436亿元,中铁二十局二公司、中铁二十二局四公司等央企国企二三级总部实现整建制入驻,新增总部项目50个。

  “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记者从位于武清区的天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总经理杨东芳的口中再次听到这句话。她告诉记者,在实践中,为了切实给企业做好服务,不仅引进来,她们更将阵地前移,让服务走出去,深耕首都资源。

  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由以前的地毯产业园转型而来,目前已吸引京东商城、酒仙网等众多北京电商巨头落户成立华北运营总部。2015年,电商园在北京设立孵化器,吸引企业入孵,成功引入了作业盒子等178个项目。2016年,园区又设立广州孵化器、上海孵化器,总共实现三级税收15.96亿元。

  投身通武廊“试验田”:从人才一体化到全面合作

  2016年秋,“通武廊人才招聘会”的横幅在清华大学等一些高校的求职季中成为亮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天津武清与北京通州、河北廊坊一起探索协同发展之道。

  “在工作中我们感到,武清和通州、廊坊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历史渊源深厚,人员往来密切,交流合作很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三角’,把通武廊作为‘试验田’,打破各种束缚和障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试点试验、促进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经验后在更大范围推广,很有意义,也切实可行。”王小宁说。

  人才合作,是通武廊“试验田”的突破口。武清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车万里说,对人才共育共享,三地不谋而合。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

  2015年,三地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通武廊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三地全面启动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实现人才引进互融互通、人才评价互认互准,人才培养共育共培,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不仅人才合作,今年2月4日,通武廊三地在通州签署了《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着力在区域协同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提出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真正让通武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试验田”和“金三角”。

  前几天,武清与通州、廊坊签署《关于开展教育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未来三地将合理规划区域教育发展,高品质配置教育资源,同时重点推进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据了解,未来通武廊三地将加强顶层谋划和规划对接,从交通、生态、旅游、公共服务、产业协作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深度合作。

  “我们希望以武清之为、武清之进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王小宁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