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科技联动 共创协同发展新格局

2017年02月24日 10:54   来源:央广网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靠创新驱动,三年来,三省市打破行政分割,消除隐形壁垒,共建创新平台,一批批北京科创型企业向天津、河北延伸创新链条,形成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生产”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研究员宋诙正忙着进行纺织品印染技术试验,这个实验室就像一个小的“纺织厂”,摆满了料槽、蒸箱等设备。

  宋诙:“这是没处理的,我们叫坯布。最早就是为了帮天纺(天津轻纺)解决问题,在绿色工艺上、节能减排上。染前处理如果能用酶替代碱的话,能解决很大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为宋诙团队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进入天津轻纺的生产一线,让科技工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宋诙觉得找对了合作的方向。相比传统纺织工艺,他们反复试验成功的新工艺可以节约蒸汽50%、电量40%,节约用水50%。不久前,他们又接到了新的邀请。

  宋诙:“一般来讲能降低成本30%,芳纶这样的面料能节省70%。河北纺联主动来找我们,希望把我们的技术弄到河北去做。”

  科研院所发挥才智,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不仅激活了北京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也激活了天津、河北企业的转型动力。“北京智力研发—天津成果转化—河北实践检验”的创新链条,加速形成。

  仅2016年,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近155亿元,增长近40%。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说:“做好产业协同发展,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协同,重心在联动。以产业链为依托,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形成以北京为创新中心、天津为综合支撑、河北承接转化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作为北京的创新中心,三年来,北京中关村与津冀两地合作共建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目前,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2709家,子公司3140家。落户在保定-中关村的北京绿建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三地联动的受益者。

  公司副总经理尹飞说:“像我们新成立的硒鼓科技,生产运营放在保定,研发放在天津,我们的资本资源放在北京,我们也是三地布局,因为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优势。”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还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钢铁节能减排、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等重点领域设立专项,鼓励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组成产业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要发挥三地所长,企业各取所需,推动区域优势资源合理配置。

  蔡奇说:“更广泛地激活北京的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放大北京科技创新优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打开空间,有效带动区域走内涵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新的增长极。”

  记者手记:三地科技联动一台戏!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对于做科技研发的人,都怀有一种“不明觉厉”的崇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这三省市当中,北京在科技创新资源上的优势显而易见。90多所高校、300多家科研院所、1.2万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全国一半以上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让人艳羡的资源,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让这些优质资源,更多地走进河北、天津,则是津冀两地所期盼的。

  在采访中,北京绿建宝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尹飞告诉我,之前在北京中关村成本较高,经营压力大。2016年初,公司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销售人员从20多个扩充到80多个。得益于销售额的快速增长,员工工资收入比在北京的时候还增长了25%以上。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位创业者说,已经有4家北京企业签署协议入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他坦言,天津市场很大,有场地,有政府的支持,有相应的设备,迫切的希望有更多北京的软件研发等高科技企业落户天津,带动天津的产业。

  一边有资源,一边有需求,京津冀三地科技联动,有望实现1+1+1大于3的效果,共同唱好这台戏!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