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借助生态保育区 港澳台探求人与自然共舞

2017年10月13日 10: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借助生态保育区

  港澳台探求人与自然共舞

  王大可

  8月至10月是台湾垦丁陆蟹的繁殖高峰期,垦丁公园管理处一般会在相关公路路段设立“护蟹廊道”,保护抱卵陆蟹下海繁殖。当你在垦丁看到“小心陆蟹、减速慢行”的牌子时,预示着你已经进入相关生态保护区域了。其实,港澳台地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也设置了不少自然生态保育区。借助这些划定的动植物栖息地,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香港:

  水泥森林外的宝贵价值

  香港这个城市的呼吸,一直依赖外人不知的元朗农田、大屿山、狮子山等郊野公园,直到回归后建成了香港湿地公园——一个新的城市之“肺”。它不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之氧,还在心灵层面教育了香港人城市生存逻辑之外的宝贵价值。

  位于天水围的香港湿地公园,是特区政府成立后规划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保育基地,当中包罗各式生态环境,拥有品种繁多的本地植物,也为其中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

  香港特区政府的思路一直很清晰,就是发展与保育并重。所以这座占地1104平方公里的城市,有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受保护地区”,当中包括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和自然保育地带。

  目前香港有560多种鸟类,其中260多种可以在湿地公园找到。与湿地公园分享着同一片湿地的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公认的重要候鸟栖息地和中转站。有了这些资源,类似公园和生态保育区成了进行科普和环保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节假日,湿地公园有义务导览带观众进入湿地的奇幻之旅,寻访各式各样的有趣生物。为了让民众亲近大自然,公园还举办“与萤火虫相遇”展览,在热带沼泽展览廊漆黑的环境下近距离观赏萤火虫。忽明忽暗的亮光,很容易点燃了每人心底的那盏明灯。这样的诗意,很难想象能在以水泥森林示人的香港遇上。

  澳门:

  观鸟时对穿着都有要求

  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位处珠江入海口西侧珠海横琴岛对面,由封闭式管理的生态一区和开放式管理的生态二区组成。生态一区中昆虫有100多种、鸟类达到140多种,包括珍稀的黑脸琵鹭。这种鸟目前全世界只有2000多只,澳门有50多只。

  路氹城生态保护区是澳门首个生态保护区。如今澳门周边已经形成了不少滩涂湿地,而这些区域作为大自然的“肺”,跟路氹城生态保护区一样,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澳门环境工程博士李金平认为,湿地是生态价值极高的地区,为了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仅靠建设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态保护。他举例介绍说,保护区通过清理杂草、淤泥改善生态一区水质,并建了鱼产卵的区域,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做好生态保护,要在管理细化上做文章。路氹城生态保护区开放区设有4个观鸟台,选址非常有讲究。10月踏入候鸟季,有时会组织公众观赏日。但为了把对鸟类的干扰降到最低,要求会细致到规定参观者须着便鞋,避免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等。

  维护生态多样性还要靠宣传教育,为此保护区建了一座320米长的袖珍植物园,咨询生物专家后种植了多种类的适宜生长的植物,可以让澳门学生亲身感受到课堂上看不到的植物,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台湾:

  开辟动物保护“专用通道”

  垦丁公园位于台湾恒春半岛,苍翠茂密的热带海岸林生态丰富,俨然成为陆蟹最佳的栖息地与孵育场。如今正逢垦丁的陆蟹繁殖高峰期,垦丁公园管理处今年祭出两大招,保护抱卵陆蟹下海繁殖。

  恒春半岛的台26线香蕉湾段尤其受到陆蟹青睐,是它们下海的大通道。为了降低陆蟹被过往车辆碾压的概率,今年垦丁特请专家在相关路段打造了一条专用蟹道:在道路两侧架起30多公分高的导引帆布墙,让陆蟹无法上到马路,必须走地下涵洞。涵洞里还架设了网络摄影机做观察,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印证还不错。有的帆布蟹墙上,还有游客画上陆蟹图案,留下非常有爱的留言:“愿平安降海释幼,愿宝宝安全回家。”

  垦丁公园管理处近日还使出护蟹第二招——首度在人、蟹“交通”两繁忙的路段,在傍晚时分实施“封路10分钟再放行10分钟”的办法,如此既能让陆蟹集中安全通过,民众也容易体谅。

  其实台湾在自然生态保育上,经历了一个由破坏到恢复的过程。在这当中,探索出许多有效的做法,设立自然生态保育区是其中之一。这些举措,慢慢深入人心。在垦丁工作多年的公路养护工人温金昌说,日常工作时经常能看到过马路的陆蟹,当示意过往车辆暂停时,多半司机都很配合,有些还会举起相机拍照。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