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能少

2017年11月03日 13:41   来源:人民日报   杨文明 柯仲甲 杨 柳

  制图:蔡华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在大兴安岭深处,林场职工放下伐木斧,吃起了森林生态饭;在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一些曾经濒临绝迹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得到恢复;养育了众多人口的耕地、河流、湖泊,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一项长远工程。接下来,还有哪些紧迫任务?如何更好落实到行动上?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保护区里的黑颈鹤越来越多

  尽管坐在县城的办公室就能对保护区进行远程实时高清监测,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宦国跃只要有空,还是要开车两个小时到保护区内走一走,“习惯了,再说保护区内环境可比办公室强多了”。

  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今年黑颈鹤来得格外准时。“一起来的,还有赤麻鸭、斑头雁,虽然我们保护区名称上只有黑颈鹤,可是整个保护区已经记录到了177种鸟类。”宦国跃说,从县级保护区到国家级保护区,会泽的黑颈鹤保护已经走过了30多年,黑颈鹤数量也从最初的20多只增加到了800多只,“黑颈鹤繁殖比较慢,能有今天的保护成绩实为不易”。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自然保护区物种集聚,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宦国跃告诉记者,会泽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今年就能完成,今后将不再引入外来物种,尽量实现自然修复。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自然保护区更要宁静,如今,我们要求外来人员进入保护区都要申报,就是要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宦国跃说。

  不止是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6年年底,云南省已建设各类型自然保护区159个、国家公园8个、森林公园41个,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和典型生态系统。云南省森林公安也先后组织开展了候鸟行动、天网行动、利剑行动等一系列严打行动,对走私、贩运野生动物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线路进行专项整治。近5年来,云南省每年投入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在8000万元以上,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等工作,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云南省林业厅厅长冷华表示,将坚决保护好云南宝贵的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放下伐木斧,开起农家院

  “绿水青山不仅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更是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森林经营所党总支书记郑奇松非常振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我们所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干劲。”

  2013年,郑奇松所在的溪水森林经营所全面停伐,所里的人也经历过一段迷茫的时光。“但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扎扎实实保护好森林生态,森林才会把金山银山回馈给我们。”郑奇松是一名老林区人,对此感受颇深,“原先就是砍树,啥也不琢磨。现在我们发展的路子可多了!林游(森林旅游)、林畜、林农、林菌四大产业,每一项都离不开良好的森林生态。”

  翻开溪水的发展规划,“森林生态”渗透在字里行间——依托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种植360亩无公害香瓜,实现年产值367万元;林下禽畜综合养殖区项目,一年销售收入234万元;还是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180万袋木耳栽培项目,能为职工带来292万元收入……

  “不好好保护森林,哪有发展的底气?”郑奇松说。

  溪水的变化,在放下伐木斧的林场职工身上体现得更为生动。“去年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还有外国客人来我家呢!”村西边的杨秋娥大娘和她的老伴刘养顺大爷都是林场职工,去年他们在经营所的鼓励下开办了农家院,生意好得出乎意料。“咋也没想到,有那么多人看上了这儿的森林和空气。”杨大娘脸上笑开了花。

  “像这样的农家院,我们所里现在一共有12个,职工们打心眼里认识到了良好的森林生态带来的好处,愿意成为护绿人、栽树人。”郑奇松说,“职工收入年年往上蹭,从2015年的人均15302元到2016年的20707元,再到今年预计达到27187元,都是托了森林保护的福,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森林的决心!”

  扩大轮作休耕试点

  节水养地,农民受益

  深秋,华北平原广袤农田里的小麦已露出头。但在河北巨鹿县张王疃乡高马庄村,这里的1040亩耕地却正在“休养”。两台深耕机正穿梭其中,进行土地深松作业。

  村民李书俊说,以前收割完玉米会种植冬小麦,实现一地两收,“冬小麦耗水大,生长期降雨少,家里曾打200米的深井用来浇地。现在不种冬小麦了,不仅节水,还能养地”。

  休耕后,为了不弃耕、不废耕,巨鹿县农业局统一组织农机开展土地深松深耕作业。“深松作业能疏松土壤,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通过压减小麦种植,项目区亩均减少地下水开采180立方米,每年可实现地下水压采8308.8万立方米。”巨鹿县农业局休耕项目负责人党自彪介绍。

  对河北省来说,休耕更大的意义在于节水。2014年以来,河北在地下水漏斗区的41个县开展了季节性休耕尝试,实行“一季休耕、一季种植”,将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适当压减,由原来的一年种两茬作物减为一茬,降低资源利用强度。

  2017年,河北省秋季季节性休耕面积达200万亩。在传统的小麦种植季节进行休耕,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河北省农业部门通过对11个县(市、区)73个休耕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休耕期间土地平均每年可减少灌溉3.8次,每年每亩节水达到180立方米。

  休耕之后少种一季冬小麦,农民收益如何保证?巨鹿县观寨乡张文言村种植大户张绍刚算了笔账:休耕前,每亩地收获小麦900斤、玉米1300斤,除去两季作物的种子、化肥、水电、人工等费用,以及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租金,每亩地纯收入四五百元。季节性休耕后,每亩地可领取补贴500元。

  “关键是省心了!”张绍刚说,“另外,休耕地力增强了,化肥用量少,玉米长得好,价钱也卖得好。在休耕期,我们还可以就近或外出打工,又可以获得一笔收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为休耕,原先用水透支的耕地,达到了部分涵养水源的目的。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休耕政策的实施,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理念,实行绿色种植,最大限度地涵养水源、保护耕地。”巨鹿县农业局局长赵保宽说。(本报记者 杨文明 柯仲甲 杨 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