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百岁工匠:去世前一个月仍在家画图纸

2017年11月15日 15:44   来源:钱江晚报   汪子芳 邵晨婵

  去世前一个月仍在家画图纸温州百岁工匠谱写传奇人生

  欧青老先生(右)在工厂指导技术工作。

  机械制造是温州的标志性产业,而提到近百岁的欧青,业内的技工们没有不知道的,他被尊称为“欧师公”。身处传统制造领域,欧老和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传奇人生还被载入《温州市机械工业志》。

  老人96岁的时候,仍然在工厂一线上班,去世前的一个月仍在家里画图纸。11月13日凌晨,欧老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离开人世,留下了他还未画完的零件设计图纸。

  昨天温州微雨朦胧,前来悼念的宾客大多鬓角斑白,带着景仰的神色。

  本报记者 汪子芳 见习记者 邵晨婵

  20岁时一举成名

  改造发动机拯救工厂

  生于1919年的欧老先生,几乎见证了温州整整一个世纪的变迁。

  小时候由于父亲失业,家里经济拮据,欧青只读过3年书,15岁就到温州的火柴厂当童工,没干多久又被邻居介绍到上海去做学徒。学徒四年,凭着吃苦好学的品质,欧青很快就脱颖而出,连师傅都感慨:青出于蓝胜于蓝。抗战爆发时,他正好回家探亲,之后就留在了当时温州规模最大的机械修造厂——毓蒙铁工厂当技工。

  战争期间,浙南沿海的交通运输被封锁,工业所需的柴油无法运进,温州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停工了。“米厂、面粉厂、锯木厂,还有小发电厂统统歇业,内河所有轮船,从乐清到琯头,从平阳到鳌江,统统停开了……”欧青生前曾回忆道。

  内外交困之际,欧青开始琢磨着改装发动机,想办法让烧柴油的发动机以木炭、砻糠、木屑为动力运转。通过他的努力,温州大大小小的工厂重新开工,瑞安、平阳、乐清以及温州市区的厂家都找上门来,大家排着队来找他改装机器。欧青一举成名,那时他才刚刚20岁。

  随后,他独自建立了欧青铁工厂,研发机器改进工艺,生产出温州第一台煤气发动机。

  与机械打交道80多年

  带出温州第一批机械人才

  解放后,欧青铁工厂并入了温州最大的国营机械制造厂——温州冶金机械修造厂。欧老先生一直在温州冶金厂担任技术科长直到退休。

  “那些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是找他做师傅。”欧老大儿子欧胜芳回忆,父亲带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州第一批机械制造行业的学徒。学成之后,他们就像种子一样,散落到温州乃至省外各处,都成了技术大牛。80多年里,欧老先后带出数百名机械技工,其中不乏机械领域的佼佼者。

  “欧老的生活一直很规律,烟酒不沾,也不喜欢旅游娱乐,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机械。”今年64岁的叶万青是温州模具协会的顾问,与欧青相识半个世纪的他一直是欧青的“迷弟”,也是欧老志同道合的忘年交。“搞机械这一行,会不断遇到难题,欧老曾告诉我,自己干了一辈子机械,还没有碰到过真正解决不了的难题。”叶万青说,欧老自信的背后,靠的就是刻苦钻研的底气和韧劲儿。

  每遇到技术难题,叶万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教欧老,“去厂里谈,家里谈,电话里谈,只要工作在做,老人家劲头大得不得了。”叶万青调侃,如果自己“骚扰”频率少了点,欧老反倒会有些不满,主动打电话过来问他的近况,督促他不要忘记本业。

  也正是出于对机械的迷恋,欧青对于攻克技术难题也乐此不疲,因为爱钻研,欧老曾多次凭着自己的设计填补了国内许多机械制造领域的空白,也因此在1986、1987年连续两年当选温州市劳模。

  辞世前一个月还在画图纸

  欧氏机械成了温州的传奇

  “小学四年级做完作业,父亲就在黑板上写满机械理论知识教我学,到了初中,开始手把手教我做机械加工。”欧青的二儿子欧战胜回忆,父亲对机械技术的痴迷和钻研影响了他,他和哥哥都从事了机械制造行业。

  虽然年纪大了,欧青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他和长子欧胜芳一起创办了浙欧气阀制造有限公司。1993年,75岁的他出任公司技术总监,负责开发研制的多款新型节能气阀都获了奖。83岁时,他获得了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企业也被评为鹿城区首批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拿到了百万元的国家级创新基金和国家“星火计划”。

  “每天早晨7点半接父亲和保姆一起出门,8点准时上班,中午小憩片刻,直到下午5点下班。他和工人一样,两周才休息一天。”欧胜芳介绍,欧老90多岁时仍然每天坚持上班,“他唯一痴迷的就是机械技术。”

  在企业员工眼里,这位坐镇的技术总监“欧师公”比年轻人还干劲足,就是技术上的“活字典”,遇到难题请教他准没错。“工厂里铁屑电线交错,怕老人家摔倒有危险,所以这一两年不让他去厂里,可是他依然闲不住,即使99岁了,还会定期到工厂巡视,去解决工人们的技术问题。”欧胜芳回忆,直到前几个月,父亲还在为化肥厂改进机器,画机械设计图,寻思着怎么才能更加节能环保。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