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实现拆并整合,完成8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盛乐电厂热源入呼工程投入使用,淘汰黄标车2899辆。扎实开展水污染防治,积极落实“河长制”,基本完成5座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和提标扩建,3个入黄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大黑河入黄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实施“揽山入城”战略,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关停大青山内工矿企业,完成林业生态建设45万亩。
六是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制定出台12项精准扶贫具体措施,年度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大力扶持创新创业,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7.9万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各类社会保险征缴额达到152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达到2430元,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和每人每年5200元,为城乡社会救助对象、贫困家庭大学生、重度及部分困难残疾人、大病患者等群体发放救助金5.6亿元。分配公租房7252套,改造棚户区住房2.3万套,解决了1.4万户群众回迁安置遗留问题。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数1.4万个。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建成医联体31个,家庭医生签约居民131.1万人,52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5.2亿元。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启动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10个重点文化场馆建设,大青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园投入使用,《驼道》等民族舞剧走上全国和世界舞台。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2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力推进平安首府建设。开展了覆盖所有行业和地区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全年安全生产事故下降30.3%。持续加强信访积案化解,信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23.6%和19.3%。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刑事案件发案下降3.8%,破案提升18.7%,累计309天无“两抢”案件发生。注重军民融合发展,国防动员、民兵应急力量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粮食、慈善、档案、史志、红十字、外事侨务、工青妇幼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统筹指挥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呼和浩特建设发展的各族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为迫切。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现代化农业体系尚未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集群化发展的规模小、链条短、关联度低,对市场的影响力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首府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相对集聚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够,对呼包鄂协同发展引领带动不强,呼包银榆经济区中心城市作用发挥不明显,融入并参与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与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加快改革的步伐。水、气超标排放问题依然突出,大青山破坏山体修复任务艰巨,城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任重道远。房产“办证难”、教育“择校热”、医疗“看病难”、交通“出行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一些干部担当作为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全市各族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二、今后五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伟大征程,预示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前进挑战。综合分析判断,我市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全球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兴起,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入推进,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向北开放的前沿城市,我们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我市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随着呼和浩特高铁时代的到来、呼和浩特新机场的建设,我市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区域协同联动将更加紧密,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将加速集聚,这将有力助推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各项部署的深化落实,为我们大规模承接产业项目转移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自治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和林格尔新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必将有力推动首府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实现重大跨越。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谋在新处、干在实处,一定能够在新的征程中打造出更加亮丽的风景线、谱写出更加华美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全区12个盟市前列、走在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前列、走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赶超进位、在全国百强城市中赶超进位。
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加快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加快构建内联外通的现代立体交通枢纽,持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引领呼包鄂、呼包银榆经济区协同发展,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努力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创新与俄蒙合作机制,完善口岸、跨境运输等开放基础设施,建设若干开放合作平台,扶持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努力打造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狠抓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美丽宜居、和谐幸福的首善之区。
各位代表,蓝图宏伟远大、前景壮丽光明。实现好这些发展目标,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整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建设一批原创型、突破型的实验室和科创中心,打造一批引领型、示范型的创新企业和产业园区,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坚持产业拉动。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财源产业项目的培育引进力度,增加高质量的有效投资,培育更多顶天立地的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坚持改革推动。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上下功夫,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上见实效,切实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坚持开放带动。遵循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原则,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以开放带动思想的解放、理念的转变、产业的多元、布局的优化、动力的转换。
——坚持人才促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需求引领,坚持引育并重,以更大的力度、更优的制度,全力引进人才,全面用好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坚持生态联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以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治理,以生态优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今后五年,我们的重点任务是:
一是全力打造具有首府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龙头带动和利益联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精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工业产值实现翻番。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把和林格尔新区核心区、金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清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新的增长极。发挥大数据产业优势,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生物科技、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增长领域发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打造20户以上百亿元企业,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物流、电商、金融、会展、文创、旅游、健康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打造为新的支柱产业,新兴服务业产值占比持续提升。突出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呼和浩特科技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
二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内联外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京呼高铁建成通车,争取启动我市到银川、南宁高铁项目,打造区域性高铁枢纽。加快呼和浩特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市域高等级公路体系。加强电源电网、输电通道、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信息基础网络布局,构建符合实际、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抓好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加快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构建,打造更加宜居的现代化首府城市。统筹推进和林格尔新区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强化旗县所在地、工业园区、旅游小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村庄和特色集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异。
三是全面建设“美丽青城”。加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培育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黄河沿岸和其他生态脆弱区保护,抓好“两山一川”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造林绿化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强力推动达标排放。加快城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到2020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深入开展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主城区、重点集镇、工业园区污水和固体废物实现全收集、全处理,让首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四是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树立首府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市民作为首府人的自豪感和建设好首府的责任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整合草原文化资源,打造草原文化核心区。适应多层次、个性化文化发展需求,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独具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出版、影视、动漫、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大数据、旅游、体育、健康、养老、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
五是着力打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积极开展经贸、文化、旅游、教育、会展等方面合作。创新与俄蒙合作机制,推进中蒙俄货运大通道建设,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节点。全力争取中蒙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报建设,持续办好中蒙博览会。推进电子口岸、航空口岸建设,提升天津“无水港”服务能力。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北京产业项目转移。全方位加强与呼包银榆经济区各城市合作,进一步发挥对呼包鄂协同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共建共享。
六是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全部达到4000元以上,武川、清水河两个贫困县“摘帽”。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制定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三年发展行动计划,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努力推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健康呼和浩特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引进和嫁接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增加到5.5张,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力度。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