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8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迈向新时代的汕头,正迎来全面振兴、协调发展的良好“起势”,一批批事关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生态、服务效率等短板正在逐步补齐。尽管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实干担当,奋勇争先,就一定能够走在广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前列。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学习对标赶超先进城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创新驱动,进一步扩大开放,振兴实体经济,加强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打造与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城市发展新格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3%以内,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构筑“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城市新格局,加快打造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
按照《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赋予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的要求,深入贯彻市委关于构筑“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城市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先行示范区,加快形成服务大汕头湾区的城市核心区,拉开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框架。
加快塑造湾区城市空间形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交通先行、产业先导、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编制“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建设实施纲要。按照“北优南拓,东融西联”的发展战略,以汕头内海湾为核心纵深拓展两翼,以东海岸新城为前沿吸纳聚集创新发展要素,以新津河、梅溪河为纽带构建特色生态景观廊道,以华侨试验区、国家高新区、临港经济区三大战略平台为载体,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塑造“城在海边、海在城中”城市形态。汕头内海湾规划建设27.5公里的滨海走廊,依托珠港新城和南滨新城,打造潮商总部区和休闲商务区,带动牛田洋、三屿围片区和榕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形成两岸互济、城景相融的活力内湾区;东海岸新城瞄准国际标杆,建设粤东中央商务区,打造国际化湾区新城、现代化创新都市,塑造最美黄金海岸;新津河沿线统筹城镇、村庄、景区建设,突出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融合,布局中央水廊道公园带,建设大地景观和人居环境诗意共融的生态绿色走廊;梅溪河沿线聚焦风貌保存、生态修复、城市更新,活化历史文化遗存,增加滨河开放空间,打造城市景观文化再生走廊。
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平台建设。突出三大战略平台的引领和载体作用,强化产业、人口和创新要素导入,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发展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华侨试验区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紧扣合作、创新、服务主题,构建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引领区、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和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以华侨未来城为龙头,推进中泰(汕头)华侨中心、泰盛科创园、明园科创金融城、潮商中心等项目建设。国家高新区实施“政区合一”,整合政策和空间资源,打造自主创新核心区和国际科技合作承载区。加快高新区扩区和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推动天安数码城(汕头)产业城建设。临港经济区按照“前港中区后城”的模式,构建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滨海城市格局。建设外海港区,坚持区港联动,统筹保税区、濠江区、潮阳海门镇的规划建设。发挥“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优势,打造集出口加工、商品交易、物流配送、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对外贸易中心。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构建现代临港产业带。
引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城市核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东融澄海、南澳,西联潮阳、潮南,加快全市域一体化、紧凑型发展。澄海区加快城区扩容提质,高起点规划建设东部沿海片区,加快形成与东海岸新城联动发展的城市组团。南澳县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生态文明海岛。潮阳区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榕江南岸片区城市景观带和新经济走廊。潮南区加快建设承担区域中心服务职能的新城区,提升跨区域竞争力。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加快汕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高端产业创新集聚、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同城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水平,携手建设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汕潮揭特色城市群。
(二)推进“一一三五六六”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统筹推进全市交通一体化,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建成一个大港口、一大批市政道路、三条跨江海通道、五条铁路、六条市政大通道,实现六条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形成比较完整的大交通格局,增强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加快建设港口“头号工程”。广澳港区二期工程建成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泊位和10万吨级航道,力争开工建设三期工程,完成前澳埠村整体搬迁。发挥香港招商局整合资源优势,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完善港口配套服务,继续实施扶持政策,多开班轮航线,拓展货源腹地,促进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
加快改造一大批市政道路。完成长江路、汕樟路、新兴路等一批道路升级改造,启动嵩山路、衡山路、珠池路、东厦路、金湖路等新一批道路升级改造,继续实施中心城区道路加铺沥青罩面。推进泰山路、黄河路快速化改造,在中心城区核心区谋划快速通道,形成快速内环。推进泰山路、珠池路、外马路、中山西路、金砂西路、金砂中路、招商路、民族路、跃进路和2018汕头国际马拉松赛沿线等路段建筑立面美化工程。
加快建设三条跨江海通道。加快汕头海湾隧道、潮汕环线跨榕江特大桥建设,全面启动牛田洋快速通道建设。三条跨江海通道建成后,将构建中心城区快速外环线网,全方位打通汕头湾南北交通主动脉,加速推进南滨新城、牛田洋、三屿围、榕江片区开发建设。
加快建设五条铁路。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和厦深铁路联络线建成通车,汕头火车站换乘中心同步投入使用。启动汕汕铁路、疏港铁路建设,形成与珠三角2小时交通圈。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和1号线前期工作,完成云轨试验段建设。
加快推动六条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揭惠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加快汕湛高速、潮汕环线建设,与沈海、汕昆、潮惠高速互联互通,构筑汕头与珠三角的快速路网,形成市域内半小时、汕潮揭1小时交通圈。
加快建设六条市政大通道。金砂路西延、中山路东延、汕北大道(凤东路)加快建设,金砂西路及金砂中路升级改造、金鸿公路市政化改造、海滨路东延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六条市政大通道建成后,将引领中心城区“东融西联”,支撑城市扩容提质。
此外,加快一批普通干线公路建设。按照“交通+旅游”发展新模式,加快省滨海旅游公路汕头示范段规划建设。完成国道324线红旗岭路段升级改造,启动省道232线护堤路、省道234线关埠至金灶段、省道236线陈沙大道等升级改造,推进汕南大道濠江段等干线公路项目建设,启动南澳连接汕汾高速联络线前期工作。
(三)坚持产业兴市,加快构建区域现代产业高地。
产业兴则汕头兴,产业强则汕头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坚持暖企惠企护企,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全面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和市的实施意见,全力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解决融资难,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扩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政策性担保普惠面,发放中小微企业服务券,用活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和互联网小贷新兴金融工具,探索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服务,争取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以上。着力解决用地难,完善现代产业差别化、精细化用地政策,实施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多种土地有偿使用机制。着力解决用工难,完善用工引智服务政策,提高就业供需匹配度,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发展步伐,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以上,加快培育一批年主营收入超100亿元、300亿元的龙头企业。
推动园区提质增效。编制全市工业园区专项规划,以产城融合理念,构建园区发展新格局。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至2020年全市工业控制用地不少于80平方公里并严控改变用途。推广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支持发展楼宇经济,开展标准厂房建设试点。完善产业转移园区“4+3”布局,推进金平现代产业集聚区、龙湖东部新兴产业园、南山湾科技产业园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引导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年产值超500亿元、1000亿元产业集群。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大数据、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实现“签约一批、动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做好跟踪服务,确保“12·28”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开花结果。
推进现代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比亚迪跨座式单轨和3D玻璃、上海电气风电装备等项目建设。加快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骨干企业扩产增效,打造一批轻工包装、工艺玩具、内衣服装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以上。大力实施“引金入汕”,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与腾讯、华为等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现代供应链发展,建设华润万象城、万达广场、粤东绿地中心、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和粤东天环冷链、广澳港物流园。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大力发展工业创意产业,举办第二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加快建设南澳岛、内海湾、小公园等重点旅游区域,大力发展滨海、都市、乡村旅游。
全面建设质量强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以质量提升带动产业升级。推进国家洗涤护肤用品质检中心、省轻工机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检测技术服务体系。推动潮阳、潮南创建“广东省质量强市(县、区)示范区”,澄海创建“全国动漫产业(玩具)知名品牌示范区”,濠江创建“全国滨海潮汕休闲旅游知名品牌示范区”,力争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省预验收并申报国家验收。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