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力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体现“多规合一”,科学规划主导产业、乡村风貌、文化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支撑政策体系,为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蓝图、指明路径。今年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工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到2020年实现零增长。支持长治市和五个县整建制建设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发展杂粮、中药材、草牧业、干鲜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开发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支持忻州建设优质杂粮示范区和国家级杂粮产地交易市场。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保障粮食安全。抓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高供销社、农信社、城联社服务“三农”水平。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支持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功能食品龙头企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扶持发展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和农业信息化平台,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抓好泽州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抓好3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试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深化林权、水权制度改革。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科学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粪污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方法,建立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继承发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
高标准建设山西农谷。围绕农谷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推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动太谷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山西农谷园艺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支持农谷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加快推进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科技平台、台湾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支持农谷与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深度融合,在技术示范、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引领全省乡村振兴。
各位代表,乡村要振兴,贫困一定要攻克!要持续落实好精准扶贫方略,分类指导,精准发力,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打造脱贫特色县,巩固提升摘帽县。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铺开剩余15.93万贫困人口、6.61万同步人口搬迁任务,当年项目全部开工,竣工率达到60%以上;深入推进生态脱贫,完善“五大项目”联动机制,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贫困县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鼓励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与林农开展股份合作经营;大力实施贫困村产业扶贫提升工程,突出抓好深度贫困县脱贫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带贫增收能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转变观念、掌握技能、提升素质,实现8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以退出贫困村为重点集中实施整村提升工程。跟进完善保障性扶贫举措,落实好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三保险”“三救助”制度,实施覆盖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24种大病集中救治工程,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稳定实现农村低保和国家扶贫标准有效衔接。完善脱贫攻坚考核机制。确保实现17个国定贫困县和9个省定贫困县摘帽、2200个左右贫困村退出、61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六)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
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立足黄河、长城、太行独有的山水风光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举全省之力锻造新的三大旅游板块,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编制全面、科学、系统的三大旅游板块专项规划。实施旅游公路率先突破。以“快旅慢游深体验”现代旅游交通理念为导向,创新融资建设模式,全面启动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3条旅游干线建设,建成黄河干线吕梁碛口、临汾乾坤湾试验段以及太行干线陵川试验段,构建“城景通、景景通”的全省旅游公路网。
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在继续做优做强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旅游品牌的基础上,按照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设计定位、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精选一批景区景点,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加快景区改造、提升、完善,优化产品线路设计,推动壶口瀑布、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洪洞大槐树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一批4A级精品景区。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景区“厕所革命”。念好“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打造优质旅游服务环境。精心策划举办大河文明国际旅游论坛、港澳青少年长城研学游、太行旅游养生体验季等大型旅游活动。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和“旅游+”“+旅游”的思路,选择一批文化、文物、旅游密集带开展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加大文物活化利用,加快推动非遗和演艺进景区,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推进文明守望工程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新业态。推进文化保税区、省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实施康养产业带动。发挥山西气候清凉、海拔适中、饮食多样、医养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以康养拉动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优化旅游供给结构,带动深度旅游,促进全域旅游,全面提升山西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养心、养生、养老为发展方向,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产品,发展融旅游、居住、康养、医疗、护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乡村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和康养地产等新业态。加快建设一批康养旅游城市、康养小镇、康养产业园、康养度假区。
各位代表,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壮美的山河风光,赋予山西旅游无限魅力。我们要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续写“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新篇章!
(七)全力抓好民生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率先发展。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所有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中小学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县级职教中心达标建设。稳妥实施高考改革。加强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建立完善大中小幼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
促进就业增收。加快建设人人持证的技能社会,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去产能和国企改革中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有序流转,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健全“三医联动”长效机制,推动医改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深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推动县级医疗集团持续健康运行,健全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巩固取消药品加成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成果,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现代管理运行新机制。实施“136”兴医工程,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全面两孩配套政策。鼓励规范社会办医,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完善我省住房租赁管理相关政策,出台租赁住房具体标准和规范。加快住房租赁交易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选择太原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构建多层次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需求的供应体系。实施农民安居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加强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继续提高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规定职业人群,实现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加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步伐,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推动医疗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健全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落实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和困难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推动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创新,加强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打造“文化晋军”。加快推进省市县方志年鉴全覆盖。启动全国首家省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举办首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办好第十五届全省运动会,筹备第二届全国青运会。
各位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省政府将在2017年的基础上,继续办好六件民生实事,将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规模由3.5万名扩大到4万名,在36个国定贫困县将免费“两癌”检查服务由建档立卡农村妇女扩大到全部农村妇女,继续为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再新建6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继续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特别是要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工作要求,把“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拓展为“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对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企业在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