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综观国内外大势,湖北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回暖明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中部崛起势头强劲,发展形势总体有利。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湖北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把握历史方位,抢抓历史机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开辟新时代湖北发展新境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聚焦“四个着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我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战略安排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形成与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相适应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功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是: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和2万元。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战略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阔步前进。(三)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推动湖北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四)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融为一体,协同推进深层次改革、全方位开放、集成式创新,构建体制机制新高地、内陆开放新高地、创新发展新高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微观主体更具活力。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五)牢牢把握建设美丽湖北长远大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三、2018年工作建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非常之年要有非常之为,我们必须以新业绩新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新需要。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提出上述目标,目的是引导全省上下把发展的注意力、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7.5%的目标,是符合需要、符合实际、符合预期的,有助于稳定信心、稳定态势,与潜在增长率大体一致,实现这一目标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该稳的稳住,该进的进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发展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结合近五年工作的体会,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既要重视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严格控制增量,积极消化存量,依法处置隐性债务。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多措并举化解银行不良贷款,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强化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监管。加强养老保险金收支管理。继续实行分类调控、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长效机制,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准”“实”二字,下足绣花功夫,确保104.6万人脱贫、17个贫困县摘帽,确保已脱贫人口可持续稳固脱贫。向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聚焦发力,强化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坚决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坚决查处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等腐败案件。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重拳治气治水治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制定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优化能源结构,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强化“三江、五湖、六库”防治保护,改善重点流域水质,加强小流域治理,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完善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水岸同治,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加强农业面源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整治,加快土壤污染源详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三大攻坚战,个个都是硬骨头、硬任务。我们要以打硬仗的决心、钉钉子的韧劲,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以赴、跨越关口,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障开路、奠定胜局。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大力发展新产业、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主体,让新经济尽快挑起大梁。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规划建设一批新产业集聚区,谋划推动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推动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北斗导航、新能源汽车等加快成长为千亿产业。支持襄阳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支持荆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数据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宽带湖北”行动,加快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和“万企上云”工程。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六大工程,支持武汉、襄阳、宜昌等示范基地做大做强,支持孝感建设军民融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支持随州、咸宁等地建设国家应急产业基地。加大新主体培育力度。对新主体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有力护航、审慎监管。从政策环境、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看得准的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看不准的不急于定性、不急于封堵,多帮助、多引导,在成长中逐步规范。我们要大力抢占风口,让新经济跑出加速度、加快飞起来。
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实施,更大力度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更大力度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各类资本更多投向重大产业、重大科创载体、重大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技改、高新技术产业和民间投资比重。集中力量抓好200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存储器基地、商业航天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广汽传祺宜昌基地、江汉战略储气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实施交通强省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峡综合交通枢纽、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加快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荆州机场建设,抓好武西、郑万、武九、呼南、蒙华铁路湖北段和荆荆客专建设,做好沿江高铁湖北段前期工作,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招商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一招,我们要善谋划、优服务、强推进,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早落地、早见效。
持续抓好以“降”和“补”为重点的五大任务。全面落实涉企收费“一张清单”,降低企业用能、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成本。深入实施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建设重点易涝地区外排能力提升、五大湖泊堤防加固、入江重要支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等工程,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等重大水利项目,有序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坚决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积极稳妥去杠杆,加快债转股步伐。
结构优不优,不仅关系经济稳不稳,还事关民生好不好。我们要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显著增强湖北经济质量优势。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