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府写不够 走进《什么是成都》背后的创作团队

2018年03月05日 13:21   来源:成都商报   

  “星球研究所”团队拍的成都

  “星球研究所”团队

  清晨的北京有点堵车。耿华军坐在去往通州上班的出租车上,司机与他聊起了成都。“成都那地方我觉得特好。你去过吗?你最近看没看过微信上一篇稿子,好像叫《什么是成都》……”这种感觉蛮奇妙。两天前由自己团队的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创作并发布的这篇关于成都的文章,竟然这么火。

  这篇近日来火遍朋友圈的爆款文章《什么是成都》,正是出自耿华军团队。他们没想到,这篇探索成都的文章,在短短两日内,让平台收获了“三个之最”的流量巅峰:在城市题材的文章中阅读量最高,截至4日中午,阅读量289万;阅读量增速最快,文章发布一个半小时突破10万+,14小时内突破200万;在所有已发布文章中,后台留言数量最多,1500余条评论。昨(4)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通州区的“星球研究所”,走进了耿华军和他们的“地理控”团队。

  成都 最“出片”

  走进“星球研究所”,浓浓的地理味儿迎面扑来。大大的地球仪、屏幕上高清的谷歌地图、电脑上全屏的城市街景……真是一群“地理控”。这群“地理控”,为什么选择成都作为选题?又是如何创作出这篇大火的文章?

  为啥写

  “大家聊城市,怎么都绕不开成都”

  耿华军北大毕业,在社科院、在企业,都有过不错的工作。但最终因放不下心中对山川大河的情怀与热爱,投身内容创业。除了他,团队还有4个年轻人,都是地理学霸。

  大约去年12月,成都被提上了日程。在确定策划《什么是成都》之前,“星球研究所”也曾解析过其他城市,比如香港、青岛。去年12月的某一天,在星球研究所的选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地聊城市。聊着聊着,话题通通拐向了成都。耿华军说,大家发现,怎么聊,都绕不开成都这座城市。

  许多人都曾写过成都,但是耿华军显然“野心”更大。他想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从数千年前说起,从山峦河流说起,用地理的逻辑,呈现出一个更厚重,也更有趣的成都。

  于是,任务开启。别看只是一篇文章,前前后后,却花了这个团队3个月的时间。

  怎么写

  “下锅炒菜”前,读了约50本书

  在这个团队中,也不乏成都人才。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朱亚琳是个95后,正儿八经的成都美女,还是从树德中学毕业的呢。作为标准的“地理疯子”,耿华军也是去过成都的。只有团队负责视觉的90后小哥杨叙还没去过成都。不过长期混迹于国内摄影圈子的他,最大的感慨就是,算上全国各地,哪都没有成都的摄影师多,“而且成都的摄影师好多都是外地过去的”。杨叙说,这么多城市,就数成都最“出片”。

  在《什么是成都》中,最令人震撼和惊艳的亮点,无疑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来自江西却安家成都的摄影师嘉楠,以及他连续3年每天起早登上龙泉山终于拍摄到的“超级城市全景图”。嘉楠告诉记者,他目前拍下的成都照片,少说也有四五千个G了。文字的创作,更是精益求精。成都美女朱亚琳承担起打头阵的任务。虽自小在成都长大,她还是跑去阅读了大约50本跟成都有关的书籍。《成都通史》《巴蜀移民史》《成都街巷志》《四川人口史》……其实最初加入“星球研究所”团队,她就曾想过有朝一日,或许自己的家乡会成为一期选题。“真的交给我去做的时候,经常读着读着那些书,就热泪盈眶……”

  成都 “没写够”

  其实,在文章发布前,唯一没去过成都的杨叙,作为读者初次阅读草稿时,当即就惊呼:“肯定是大热稿!”他说,从没读得这么有感觉!同样的,耿华军也说,从没写得这么有感觉!不出所料的,是文章的爆红,出乎意料的,还有很多。

  留言板

  留言数量破纪录,有人写诗有人写故事

  主笔耿华军,总是把地理写得令人“热泪盈眶”。恰逢遇到了成都,这样一个有着无限情调的题材,地理的专业性加上浓浓的人文感,再加上笔尖流淌的情愫,使得《什么是成都》迅速走红。

  “有1500多条后台留言了”,朱亚琳兼管留言区,这次的留言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篇文章,这并不令她感到意外。但她感到意外的是,每一条留言,都是情真意切、深情款款。有的写了诗,有的大段大段地书写成都故事,还有的,则抒发着无限向往和浓浓乡愁。在后台打开留言,如同阅读一本诗歌精选集。“可惜每篇文章最多只有100条留言能够‘上墙’。”朱亚琳很替没能“上墙”的读者们感到委屈。即便如此,她还是认真地回复着读者们,一点也不嫌累。

  下一步

  计划写篇2.0版,新总规给他探究兴趣

  留言中,除了网友们表达向往、共鸣和乡愁,也让耿华军发现了成都更多有趣的事。

  “简单来说,就是没写够。”耿华军说,虽然文章发出只有短短两天,但成千上万的读者,纷纷在讲述着自己心中的成都,说出了很多团队原本不了解,或者没有构思到的内容。比如成都的方言,比如成都的人才,再比如最近刚刚出炉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作为“地理控”,耿华军对这份新总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如在其中,原本的“两山夹一城”,进阶为“一山连两翼”。再比如“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的“四定原则”。“也就是说,成都是用资源,用地理的特征和优势,来科学研判,制定城市的规划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决心好好去探究一番,再写一篇《什么是成都》的2.0版,探索地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规律。

  实际上,现实中成都的2.0版也正在形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会创造很多重大机遇,成都这样的城市必将迎势而上。“不负新时代、当好答卷人,共同书写新时代新天府的精彩答卷”,只要在大潮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就不难理解成都为什么有底气喊出这样的口号。(记者 王垚 图据受访者)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