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冷凉气候资源催生“避暑经济”

2018年08月08日 13:56   来源:工人日报   

  “凉爽贵州”优势凸显,避暑旅游持续升温

  贵州冷凉气候资源催生“避暑经济”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迎来酷暑,贵州部分地区气温却保持在20℃到30℃之间,到贵州“觅清凉”的外地游客持续增加,冷凉资源为贵州带来“避暑经济”。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贵州旅游消费持续“井喷”,旅游总人数4.71亿人次,同比增长34.1%,旅游总收入4382.06亿元,同比增长39.5%,冰凉气候资源带热了当地的“避暑经济”。

  “避暑大礼包”吸引外省游客

  7月17日,农历六月廿四,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海坪彝族文化小镇,一位身着彝族服装的少女端起一杯迎客酒,来自福建的余先生一饮而尽。“今天这里的气温20多摄氏度,早上还有点凉,需要穿个薄外套,贵州天气凉爽,民风淳朴,玩得很开心。”他说。

  和余先生一起参加火把节的还有2000多名来自香港、澳门、广东、湖南的游客,更令游客们开心不已的是,景区门票高速通行费均为五折。

  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至今,贵州针对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等10个夏季高温城市所在省(区、市)的居民连续推出专项旅游优惠政策,并陆续在10个城市举办10场旅游推介会,吸引游客来黔避暑观光,具体优惠政策包括,门票、自驾游通行费、航线及机票优惠,旅游包机、旅游专列补贴等。

  数据显示,去年7月1日至8月5日的短短一个月时间,贵州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461.57万人次,同比增长42.2%;实现旅游收入929.16亿元,同比增长43.1%。

  避暑旅游带动脱贫攻坚

  贵州省水城县是煤炭生产大县,黑色曾经是多年不变的产业底色。如今,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依托冷凉资源,在六盘水,冬天可以滑雪,夏天可以避暑,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六盘水和水城旅游。

  海坪彝族文化小镇易地扶贫搬迁户龙小俊家原来住在水城县坪寨乡大山里,物资进出依靠人背马驮,寨子里大都是贫困户。2016年8月,他和村民们一起搬到了海坪。

  “现在住的房子有两层、面积114平方米。每天都有游客来海坪玩,旅游旺季时,房间需要提前预订,不仅收入增加了,还能认识很多外地人、长见识。”龙小俊说。渐渐热起来的海坪彝族文化小镇,只是贵州依托冷凉资源加速旅游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各地发挥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已有超过3000个村寨开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贵州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有力助推了旅游产业发展,村民们因此吃上“旅游饭”而脱贫致富。

  靠山吃山,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一批山地旅游、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已经落地开花。2012年至2016年,黔西南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5%以上,在旅游业等带动下,76万贫困人口脱贫,120个贫困村退出,73个乡镇、5个县“减贫摘帽”。

  4小时车程带热“避暑贵州”

  “乘着高铁来贵州,星期天下午就可以坐高铁返回成都,一点也不耽误上班。”7月27日,成都游客鞠女士下班后便迫不及待地坐上前往贵阳的高铁,四小时后便与贵阳的朋友相聚,开怀畅饮享受清凉。鞠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的青年朋友群体中,在周末乘高铁来贵州避暑旅游,正成为新风尚。

  “几年前,贵州美景并不如现在这么叫好,交通条件也制约了人们的旅程。”贵州黄果树智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职员张天璟说,以前广州地区的部分游客前往贵阳旅游避暑,从广州到贵阳坐火车需20个小时,往返时间太长阻断了外地游客入黔旅游。

  2014年12月,贵州省内第一条高铁——贵广高铁建成通车,青山绿水间,高铁列车第一次呼啸驶来……从此,贵州旅游发展开启了“高铁时代”。贵广高铁开通,缩短了黔桂粤三省区的时空距离,更开启了贵州与泛珠区域新一轮交流合作的“提速之旅”,促进了产业合作,让贵州成为粤港澳的后花园。

  随着贵州高铁、高速公路、航空、城际铁路等快速大交通的进一步完备,贵州与周边几省之间的路程大幅缩短,拉近了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市场距离,成了名副其实的“短途游”。便捷的交通,配套的优质服务,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领略“多彩贵州”的风采。

  李丰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