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拓展南向大通道 构建铁公水空立体交运体系

2018年11月05日 09: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惠小勇 胡旭 黄毅

  四川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腹地之一,是连接我国西南西北、沟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要素市场。而成都平原及川南区域,自古就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通道。当前,重振和拓展南向大通道已经成为四川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这一新格局的加速推进,正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南向开放优势突出 西南腹地受益

  最近一年,由于“南向班列”开行越来越频密,因“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而兴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更加繁忙。运往南亚、东南亚各地的化工品、灯具、家具、机械设备等货品源源不断从周边地区向这里汇集,目前每周稳定开行6-7列方能满足需求。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成都南向铁海联运班列2018年度去程回程合计已开行143列、2743车。

  不仅是成都,川南各地也在抢抓“南向通道”发展机遇。今年5月22日,从四川宜宾启程的“川-桂-港(马)”南向通道(宜宾-钦州)集装箱测试班列开行,运行63小时后顺利到达广西钦州港,50标箱摩托车配件、玻璃纤维等货品经此出海运往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随后的6月15日,“成都-宜宾-钦州”集装箱班列首发;6月30日,“钦州-宜宾”集装箱班列满载而归。

  据了解,目前四川以成都为中心向南经广西出海的“川—桂—港(马)”国际物流通道,主要有东、中、西三条路线,而这条途经宜宾的线路,在铁路运输功能,运行线路、运管效率等方面均具备比较优势。

  “以前这条通道被忽视了,现在看它是四川南向出海运距最短的铁路通道。”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说,该铁海联运线路的开通实现了“蓉欧”班列与南向通道的无缝连接,使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四川形成闭环。同时,还通过宜宾港实现了“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在四川的叠加和融合发展。

  记者调研了解到,得益于成都-贵阳、重庆-昆明四市“X”形交汇处的突出地理位置,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及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宜宾市正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交通网络建设浪潮:在建高速铁路4条、在建在研高速公路7条、即将竣工的新机场1座,四川最大的内河综合枢纽港——宜宾港也在扩能,使其逐步构建起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完善的铁公水空立体交运体系。

  “南向通道辐射面广,货源物流充足。”宜宾市临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海昌说,经初步调查,目前仅川南各市和滇东北及黔西北部分区域,适合集装箱运输货物的运量就接近1000万吨。其中,上行进口主要是来自南亚、东盟等地的矿产、粮食、水果等,下行出口主要是辐射区域出产的成品酒、汽车零配件、化工产品等,能够形成南向通道货物的有效对流,保障班列持续开行。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尹响博士分析,进一步畅通四川南向通道,有利于四川对接“六大经济走廊”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与南向国家(地区)的新型合作关系和产业供应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聚集高端要素资源,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通道建设条件成熟未来大有可为

  作为长江干线航道零公里所在地,临江而建的宜宾拥有天然的水运优势,但此前未能在现代交运体系的建设中走在前列,高速公路长期不足,高速铁路尚未通车。实际上,与周边区域相比,整个川南地区都面临高铁通达性差、铁路货运“老旧绕”、水路运输潜能未有效发挥等问题。

  回顾历史,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自古就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节点,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并向南辐射交往的支撑腹地。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即向汉武帝证实,在西域看到了成都平原出产的“邛竹杖、蜀布”等商品。秦始皇时期开凿、贯通西南的“五尺道”遗迹至今在宜宾境内清晰可见,石板上深深的骡马印痕诉说着千年来的商贸繁华。加上川滇交界金沙江沿岸的水运码头,明清以来就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北宋至1949年前宜宾的旧称)”之说。

  “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现实发展提供了参照。”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首席专家杨继瑞教授认为,整个西南区域的地形地貌,除成都平原外几乎都是高原和山区,至今仍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代表。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补齐该区域交通短板,进而构建向南的大交通体系、大物流通道和大产业格局,将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

  正是以国家战略为指针,川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要素正在加速聚集。在宜宾,以白酒、竹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正逐步走向产业链高端,以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兴起。“目前智能终端企业已签约138家,全国30强手机企业有10家已在此落户,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0亿元。”刘海昌说,南亚、东南亚市场将是这些产品的重要流向。

  不仅在宜宾,记者在内江、自贡、泸州、攀枝花等川南城市也了解到,一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资源在政府规划和市场导向作用下正向这些区域转移,一些城市还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南向国家留学生;同时,一批抗战和三线建设时期在此布局的工业企业又被新的开放环境激活,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悉,近年来,四川与南向国家贸易额已占到全省的1/4左右。东盟成为四川省第二大贸易伙伴,2017年四川对东盟出口99.2亿美元、增长1.3倍;进口33.8亿美元、增长25.6%。同时,全省已有2444家企业与南向市场建立了贸易往来,货物贸易涵盖147个大类4160种,其中2017年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出口增幅达345.3%。

  专家分析,从成都平原、川南地区以及所辐射的川滇黔结合部发展态势来看,面对南亚、东南亚这个拥有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大力推进以南向通道为重点的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西部地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优化结构、转换动能、补齐短板,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动区域合作携手谱写新篇

  9月19日,在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前,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深化川桂合作共同推进南向开放通道建设框架协议》。两省区将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络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物流一体化和通关便利化,共同打造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南向通道,推动南向贸易便利化,扩大南向国际产能合作。

  这是四川持续深化与南向国内沿线地区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南向通道“朋友圈”的一个缩影。今年5月,四川与香港签署《川港合作会议合作机制安排》和第一次会议备忘录,6月与重庆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9月与甘肃签署《川甘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不断提升南向通道国内沿线地区战略合作水平,重点加强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配套、贸易便利化、人文经贸交流等方面合作。

  在一系列高层谋划和助推下,一批南向通道区域合作项目正有序推进。比如,由成都港投集团、广西北部湾集团、中远海运物流、香港新华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南向通道平台公司——成都川桂南拓铁海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已正式成立。四方将充分发挥各方在港口、物流、贸易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共享加快南向通道扩展,构建起西部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新亚欧大陆桥,促进中国与南亚及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

  同时,四川宜宾与广西钦州也正加强南向通道、物流、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合作交流。双方将共同推进四川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南向出海里程最短、时间最短、成本最低通道建设,积极争取相关通道功能定位纳入国家规划,进入国家开发开放战略内容。两地还将以通道建设为基础,开展以集装箱运输方式为主的产品物流和以两地产业协同合作为载体的客货运输,推动宜宾至钦州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四川将继续推广运用“高层带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合作模式,进一步夯实与桂渝滇黔等省(区、市)合作基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加强交流合作。专家分析,只有西部地区携手合作,才能将南向通道打造成为运营主体有市场竞争力、货源组织有充分保障、进出货量基本平衡、多种运输方式良性互补、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复合型国际贸易通道,助推我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原标题:“蜀道”向南开辟“一带一路”新高地)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