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风壮韵显魅力
——庆祝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民族文化篇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蒋 林
文化,陶铸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民强。
自治区成立6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舞台艺术好戏连台,文化品牌走向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突破,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中,广西正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舞台艺术好戏连台
演员王予嘉,最近正在为新的演出忙碌着。在广西,她被誉为“第五代刘三姐”。
事实上,早在自治区成立初期,广西就创作出名扬四海的彩调剧《刘三姐》:全区100多个剧团云集南宁,参加《刘三姐》汇演大会,百余名“刘三姐”轮番亮相,演绎着美丽的故事。汇演结束后,几大剧团合排的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巡演了整整500场,其间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演绎,“刘三姐”已成为壮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改革开放后,广西舞台艺术更是好戏连台,“大歌”不断:涌现出壮剧《金花银花》、桂剧《泥马泪》、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彩调剧《哪嗬咿嗬嗨》等优秀舞台艺术精品。进入新世纪后,壮剧《歌王》、民族音乐剧《白莲》、桂剧《七步吟》《大儒还乡》、舞剧《妈勒访天边》《碧海丝路》、民族音画《八桂大歌》等10多部精品剧目,先后荣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殊荣。
迈入新时代,广西光荣再续,不断推出民族文化精品: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第一书记》、音乐剧《桂花雨》、桂剧《赤子丹心》、儿童剧《月亮上的妈妈》、话剧《花桥荣记》、粤剧《风雨骑楼》、舞蹈诗《侗》等,赢得如潮好评。
“一批批不同体裁、风格和流派的作品,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舞台形象,反映了自治区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说,这是广西文化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生动体现。
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提起“文化桂军”,圈内人无人不晓,“三剑客”领衔,年轻一代迅速蹿红。尤其是东西,更是扬名海内外。
文学桂军的崛起,得益于广西的创作签约制度。签约制度定有硬任务,签约作家在得到补助的同时也增加了压力,激发了创作动力。这一制度一直实施至今,并有所创新。比如把过去的签作家变为签项目,广西作协在前几年实施的“1+2工程”,就是一个成名作家带两名年轻作家,做好“传帮带”,让年轻作家的创作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广西文联主席白志繁介绍:“广西2014-2015年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经过两年的创作,收获48部优秀文学作品。组织实施文学系列创作招标项目,已有15部作品完成创作。陶丽群小说集《母亲的岛》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东西凭借长篇小说《篡改的命》摘取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奖”,东西与杨映川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陆辉艳获“中国青年诗人奖”,朱山坡短篇小说《推销员》进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提名作品。
广西作家的长篇小说、作品集、诗集,被译成多国语言,在俄罗斯、韩国、法国、柬埔寨等国家出版。
2004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广西美术界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培育以多画种为主体的艺术群体——漓江画派,其中以中国画为主体的创作团队成果凸显。
近两年,漓江画派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16年8月在全国政协文史馆举办国画优秀作品展,首都专家云集,给予充分肯定;2016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展,380件作品展现了广西美术尤其是漓江画派创作发展的面貌及成就,被评论家誉为“给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了转换、变革的条件依据,对当代中国画发展贡献极大”。
在我国图书出版界,我区的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是响当当的品牌。它们或领风气之先,或慧眼独具,或抓准需求,力作不断,精品迭出,成为业界的标杆。
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我们的广西”丛书出版座谈会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盛赞广西出版精品亮点频现,“这些精品力作造就了‘广西出版现象’。”
60年来,广西的文化事业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除了南宁民歌湖周周演,我区还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如“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惠民演出,被群众赞为“文化盛宴”。
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
柳州工业博物馆内,游客和特地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在各种机械设备和历史图景中徜徉。
在广西,柳州博物馆的多和奇是出了名的。到2017年底,柳州市共建成博物馆58家,其中37家为非国有博物馆,类别涉及工业、农业、军事、艺术、赏玩等多方面,并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还建立了广西第一个民办博物馆集群区——石尚1966文化艺术园区,现已有8家博物馆入园。
近年来,我区博物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设了南宁博物馆、桂林博物馆、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等20多座大型博物馆,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等28座县级博物馆,广西建林博物馆等52家非国有博物馆。目前,我区博物馆数量达到251家。
文化艺术的成果要全民共享,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此,我区各级政府有清晰的认识,上下同心发力,使得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5个、博物馆(纪念馆)251个、文化站1168个,建设了11522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广西约80%的行政村。
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区立足区位地缘优势,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紧紧把握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东博会落户南宁和国家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强与世界特别是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机制,推动与东盟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在更高层次和更宽的领域深入开展。
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工作,自治区政府与文化部签署了在越南合作共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协议,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海外文化中心通过持续不断地推介,让当地民众能够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形象地认识广西的自然山水生态美、绚丽多彩文化美、民族团结和谐美。
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心仪广西”文化交流品牌,承办文化和旅游部海外“欢乐春节”活动,连续9年参加了海外“欢乐春节”活动。积极配合国家整体外交大局,多次承接国家对外重大建交展演活动,在高规格交流活动中彰显广西文化外交魅力,展示广西的美好形象。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