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卫京津的生态防护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018年12月04日 10: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58.1万公顷

  初步形成环卫京津的生态防护体系框架

  “1986年,迁西县被纳入三北工程建设范围,依托‘围山转’造林模式,30多年来,我们已累计完成造林70万亩。迁西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不足30%增长到2016年的63%,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全县80%的村实现了推窗见绿,较好解决了山区水土流失难题。”近日,在潘大水库迁西县一侧,望着茂密的山林,迁西县县长史林友介绍。

  河北省是京津的生态屏障。冀北、冀西北山区地处潘家口水库、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的上游,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区。三北工程启动初期,京津周围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山区总流域面积的80.2%,永定河含沙量高出黄河34.4%。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项目,一项构筑京津生态屏障、彻底改善京津生态环境的大工程——河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随之拉开序幕。该工程从1978年启动至今共开展了5期工程。

  在内蒙古与河北省省界,完成防风固沙林8.1万公顷;在坝头一线,完成防护用材兼用林19.8万公顷;在燕山-太行山,建成水土保持林76万公顷;在海河、滦河等水系上游主要集水区及重点库区周边,建成水源涵养林25万公顷;完成交通干线绿化里程3万余公里;在浅山丘陵区及部分平原区,发展以苹果、梨、葡萄、板栗等为主的水土保持经济林带38万公顷;在坝上及平原地区营造20万公顷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性农田牧场防护林体系……

  40年来,河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拓财源”为宗旨,根据风沙区、山地集水区、平原农区、特色林果区、生态景观区等不同类型区的主体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建设实施了系列骨干工程,初步形成了环卫京津的生态防护体系框架。

  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58.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3.4万公顷,封山育林69.7万公顷,飞播造林15万公顷;完成省级以上投资18896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66236万元,省级配套22732万元。工程各建设期均实现森林资源的大幅增长,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土地沙化实现逆转。根据最近三次全省沙化土地监测,2004年至2014年,京津周围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5.7万公顷。张家口、承德市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张家口市入围全国“16座洗肺城市”,成为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区域。

  山地水土保持能力持续提高。工程完成山地造林绿化18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初期的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9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下降70%,缓洪拦沙效益达60%至80%。

  农牧业高产稳产得到保证。工程区163万公顷农田和33万公顷牧场实现了林网保护,农作物增产10%至30%。

  项目区年增加果品45亿公斤,直接经济收入36亿元。林木成材后,可产木材485万立方米,增收24.2亿元。“以四期工程为例,造林让项目区年增收果品2.5亿公斤,直接经济收入近3亿元,带动23万户果农增收致富。”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