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扎实做好2019年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实体经济创新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落实赶超任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省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我们要认真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实施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十项行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更好地服务全国大局。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4.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进出口增长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一)着力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搭建更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应用更多创新成果,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双高”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高成长企业70家。持续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立创新激励与企业财税贡献、产出、研发投入等绩效挂钩机制,力争全省研发投入增长22%以上。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联动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
优化区域创新发展布局。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保税区联动发展,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城、智慧谷,打造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支持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国字号”研发机构,加快建设若干个省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积极争取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建设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产业研究院等工程研究中心,打造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协同设计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施高新区创新提升计划,支持建设山海协作创新平台。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深入实施八闽英才、海纳百川工程,深化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实行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一体运作,加快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健全以使用和效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地开展柔性引才,精选20个左右产业领军团队,给予每个团队每年最高5000万元支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农民增收。
构建优良创新生态。实施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工程,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军民融合首批试点省建设。办好第17届“6·18”,提升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的平台功能,加快建设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吸引境内外创新资源聚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大科普力度,倡导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勇于探索、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二)着力转型升级,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引导主导产业强链条、壮集群,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现代服务业提比重、促融合,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百亿龙头成长计划,聚焦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名企、名牌、名品,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45家。实施千亿集群培育计划,加快建链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水平,电子信息重点拓展柔性显示以及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机械装备重点实施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石油化工重点拓展中下游产业,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培育18个以上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实施万亿有效投资计划,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攻坚,重点抓好投资超百亿的制造业项目,推动上汽宁德生产基地、龙马高端环卫装备、三钢节能减排等100个省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优化“两基地一专区”石化产业布局。开展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设立100亿元的省技改投资基金,扩大制造业技改投资覆盖面,实施50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推动4000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大力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推进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推进一批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和示范工程,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办好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商用和区块链产业,在制造、金融、医疗、健康、安防、政务等领域,实施100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形成100个深度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卫星应用、船舶修造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军转民、民参军步伐。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主辅分离、服务外包,大力发展柔性制造、新型云制造、批量定制、协同制造,新增10家以上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建立广泛覆盖的快递末端服务网络,支持建设5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培育大型网络批发零售、大宗商品现货交易、行业性定价结算、物流企业服务等平台。出台新的总部经济促进政策,争取央企、民企、外企在闽设立区域总部,建设总部经济区。
努力满足最终需求。主动适应新变化新趋势,提升产品质量,扩大服务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大力促进实物消费提挡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便利店、步行街、示范商圈,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促进家政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职业化。落实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规模。发挥清新福建和快速铁路环线等优势,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开发中高端旅游精品,建设旅游服务共享平台,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深度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促进邮轮、游艇、旅居车等消费大众化,实现游客总量、逗留天数、消费总额三个显著增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演艺市场,扶持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办好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世界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更好满足群众文体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