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造高质量的产业体系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以更大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加快“换”的速度。开展特色块状经济提升行动和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增“品字标”企业30家。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十百千万”工程,力争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1.4万台,骨干企业数控化率达到65%。深化“互联网+”行动,推动1000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上云企业累计达到2.6万家。以建设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为契机,制定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确保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
增强“腾”的强度。加快“退低进高”“退散进集”步伐,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5000家,淘汰低效落后设备6000台,腾退低效用地2万亩;新建20个小微企业园,推动2000家小微企业入园。深化平台优化提升攻坚行动,加快退出30%以上的工业园区,全力打造21个可开发空间1万亩以上的重大平台。
提升“引”的高度。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机遇,大力推进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推动国别产业园县(市、区)全覆盖,引进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领先企业和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45个,引进欧洲等发达经济体项目80个以上,力争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开展招商竞赛活动,确保每个县(市、区)和嘉兴经开区、港区各引进总投资超百亿的重大产业项目1个以上。
加大“育”的力度。大力实施“凤凰行动”“瞪羚计划”,积极培育总部型、上市型、高新型、品牌型、成长型、旗舰型企业,推动三分之一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培育30家“瞪羚企业”,力争新增7家上市企业、2家百亿企业。
提高“聚”的精度。集中精力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乌镇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柔性电子、智能驾驶、无人机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投资达到150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引进培育项目20个。
(四)打造高层次的开放格局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在融入上海中完善开放规则。深入推进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进一步理清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政策措施、运行机制,按照“两个无差别,三个更好”要求,打通沪嘉两地融合的各类“接口”,加快实现从接轨到融入、从融入到同城的转变。积极复制自贸区等制度创新成果,在投资准入、货物贸易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
在参与“一带一路”中拓宽开放渠道。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海外仓等新模式,培育100家外贸品牌示范企业,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贸新优势。设立海外投资贸易服务联络点,支持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开展境外技术并购、扩大国际营销网络,力争完成境外投资12亿美元。
在加强区域协作中丰富开放内涵。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实施省“四大建设”嘉兴行动,积极参与杭州都市圈、浙东经济合作区共建,放大嘉兴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叠加效应。深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合作、山海协作,积极推广对口地区“飞地”产业园模式,全面落实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任务,推动援疆援藏援青援川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五)打造高效率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组织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走深走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无差别全科受理”工作机制,建立实体服务大厅与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服务终端相结合的政务服务体系。以“限时办理”倒逼改革,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深化企业开办“一日办”改革,全面推行“证照分离”,确保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90天”。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广移动办、刷脸办等模式,力争7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6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理”。
落细落实扶企惠企政策。推出一批新的降本减负措施,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建立金融信息信用共享平台,健全降低企业融资担保成本奖补机制和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力争小微企业新增贷款超过100亿元。实行企业帮扶“白名单”制度,建立发债需求清单、股权质押纾困清单、困难企业清单,加大“一企一策”支持和帮扶力度。
激发激活市场活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坚决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壁垒。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启动规上服务业企业、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的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力争规上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均增长7%以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好市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功能作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
(六)打造高水平的乡村示范
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嘉兴提出的“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的殷切期望,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
让农村更添活力。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两进两回”机制,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实施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用地空间布局,完成整治面积20万亩以上。持续推进“强村计划”,力争所有行政村年经常性收入达到100万元。
让农业更有奔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全力打造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实现农业经济开发区县(市、区)全覆盖。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培育壮大本土种业企业。实施农业“三名”工程,扩大“嘉田四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让乡村更加美丽。以建设大花园的更高站位,持续深化“四美联创”,营造“洁序美”的乡村人居环境。邀请名家大师规划设计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像整治城市背街小巷一样改造小城镇,“一村一品”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村庄有机更新等工作,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镇7个、精品村40个,建成3A级景区村庄16个。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湿地公园,建成美丽交通走廊375公里、精品生态绿道30公里,新增改造绿化2万亩。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