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既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新老问题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佳木斯发展仍面临着严峻挑战;更要看到,我们正处于重大机遇集中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的新要求和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新的政策机遇,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将对新一轮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振兴发展的外部助推力正在增强;全市经济在转型阵痛中优化升级,相继落地的一批重大项目将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积极创建的国家级高新区将成为放大产业集群效应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的“一桥一岛”开辟了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振兴发展的内部支撑力正在增强;哈佳快速铁路顺利运营、牡佳客专加快建设,必将带来我市与省会城市圈“同城效应”的发酵、与省内各大经济板块的互通共融,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向我市汇集,推动项目、技术、人才不断向我市涌动,振兴发展的区域影响力正在增强。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善于化危为机,又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全力把佳木斯的事情办好。
2019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解放思想,提振市场信心,在推进落实“四大战略”实践中,努力开拓农业富民新路径,培育工业强市新动能,强化城市提档新支撑,构建开放兴市新格局,全力推进佳木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综合考虑各方面实际情况,今年全市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
(一)加快把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拓农业富民新路径。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着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落实“三减”面积38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900万亩。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锦西、临江、三村、乌苏镇灌区及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压减地下水用量2亿立方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40亿斤。依靠农业科研力量,加强重点良种培育、关键农机研发、特色产品开发,提高成果转化率,完成佳木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打造质量兴农引领平台。面向中高端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优质专用粮食比重,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强化品牌培育塑造,打响“佳木斯大米”“佳木斯大豆”“佳木斯木耳”等特色区域品牌,助推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我省当好国家粮食“压舱石”做出贡献。
以农业全产业链增值为着眼点,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农头工尾”“粮头食尾”,通过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流通业态,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大力推进玉米向燃料乙醇、生物制药等产业链条下游延伸,成立市代餐粉产业联盟,带动代餐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建设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产业基地,推行种养加一体化精深加工,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加大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力度。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专营门店、农村电商等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实现产销对接。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创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大力培育特色消费、共享经济、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抓手,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鼓励各类组织开展农机作业、集中育秧、生产托管、加工储存等服务,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支持县乡村大胆创造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区,在专、精、特上做文章,带动提高产业整体规模和区域整体效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以打好脱贫攻坚战为第一任务,实现精准退出和脱贫后稳固提升。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顺利通过国省检查评估,实现4个国贫县全部摘帽。进一步强化产业扶持,引导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向产业项目倾斜,创新带贫益贫机制,保证贫困人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加大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逐步把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过渡到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措施,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内统筹衔接,选派驻村产业指导员,提高贫困乡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补齐短板。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改变“脏乱差”的面貌,努力创建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抓好垃圾集中处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厕所粪污收集处理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农户退散养、退庭院,进规模场、进合作社,促进绿色养殖发展。完成绿化村庄350个,示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达标村达到15%。
(二)加快把工业发展要素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工业强市新动能。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活水、电、土地、环境容量、人力资源等产业要素,全面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实施企业升规攻坚。把规上企业培育作为工业扩量提效的基础工作,在提升企业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上攻坚。加强对临规企业、成长型企业、退规企业、漏统企业的跟踪监控及协调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对接、供需对接、配套对接,认真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困难企业扭亏增盈、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一批企业小转初、初转规,力争新增规上企业30户。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大在成熟军工技术溢出、民企参军方面的探索实践力度,深化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加紧国家火炬计划农机特色产业基地、佳木斯大学国家级科技园和孵化器创建,加快佳木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三年培育计划”,精准扶持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推进电机股份、象屿金谷、恒源食品、百威英博、佳星玻璃等企业改扩建项目,带动区域传统产业“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加快润特科技水溶性铝、葵花药业原料药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进龙江福浆纸、乌苏里江制药、赛瑞南华糖业等闲置资产盘活项目,让沉睡资源重现活力。
开展产业项目招商攻坚。把产业项目招商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首要目标和任务,围绕新一轮产业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在产业项目招商攻坚中取得突破。谋划引进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项目,形成“实施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力争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40个以上。实施专业招商,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实行“专班+园区”“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市场化的绩效激励政策。加强产业链招商,细分重点产业,找准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小分队、敲门式招商。推行以商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开展招商,激发产业联盟、企业协会等组织活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做大产业集群。
打好工业立县攻坚。把“工业立县”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形成全力攻坚的良好氛围。坚持一手抓扶优扶强,一手抓优化整合,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2个以上立县主导产业,完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培育企业家队伍,补齐县域工业经济偏弱的短板。坚持一手抓导向,一手抓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促进各县(市)区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立健全产业项目信息上下联动机制,确保大项目、好项目留得住、落得下。进一步加大对各县(市)区新增规上企业户数、工业经济指标增幅的考核权重,强化争先意识,选准省内县份的参照系,力争全省排名晋位,形成对全市经济的正向拉动。
加快园区升级攻坚。把园区经济作为工业重要增长极,全力推动佳木斯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引入济南高新区成熟经验,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综合功能,真正把高新区打造成产业集聚、企业汇聚、人才广聚的创新转型高地。加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电气集团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全员招商,全力促成项目落地,力争年内实现10个项目建成投产、20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9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按照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引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加强园区优化整合、扩容升级,培育发展拉动作用强、市场潜力大的好项目、好企业。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