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十三五”规划目标,提出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8万元/人,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5%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GDP能耗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八字方针”,下大力气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质量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产业集群有规模、产业链条有延伸、循环利用有突破、质量品牌有提升、环境容量有空间,深入推进地企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工业强市”升级版,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围绕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积极支持规上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柔性产学研用联盟和科技创新团队,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开展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建,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平台,着力开发引进转化新技术、新成果,申请专利88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8件以上。积极支持金川集团公司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整合与高效利用,打造产业链配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进培养专业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家,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先进制造、军民融合等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国家镍钴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实施企业绿色化改造工程、开展全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推进镍网、电池、表面处理、粉末冶金、电工材料、铜镍合金加工材、军民融合等七大产业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积极顺应5G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传统经济、实体经济相融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引进新技术,发展无人工厂、3D打印、软件信息等新业态;主动融入全省丝绸之路“两港”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开展企业上云计划,加快推进“紫金云”大数据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区和数据灾备库、离岸数据中心。争取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开发高温合金用镍、航空航天用变形高温合金加工材、军工吸波屏蔽材料用羰基铁粉、高温合金母合金等产品,实施2000吨新能源电池覆钴正极材料等项目,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工、有色金属粉体、中国航空航天军工镍钴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
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推进危化品企业搬迁工作,支持金昌奔马化工、金昌裕隆达气体、永昌县科瑞化工、甘肃麦格理钾肥等4家企业异地迁建和瓮福化工就地改造,推动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发展,锻造基础化工发展新优势。着力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数据信息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推进金泥集团公司电石炉生产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支持金川集团公司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一期、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应用等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重点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示范试点,加快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锻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力实施瓮福化工10万吨建筑石膏粉、双虎6万吨岩棉二期等项目,锻造绿色建材发展新业态。
强化工业企业运行调度。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原则,全面落实降低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政策,积极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有效降低企业要素成本,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户以上。围绕建成项目,推动3万吨动力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前驱体、3.5万吨硫酸镍扩能改造、5000吨甲基磺酰氯等项目全面投产,充分释放产能;围绕存量资产,积极支持金川集团公司与新希望集团公司氯碱化工循环产业链合作框架协议落实,推动烧碱、PVC、硫酸钾等存量闲置资产尽快复产、发挥效益;围绕生产企业,推动金泥40万吨电石、鑫华焦化2号炉、兰石集团循环硫化床、丰盛科技20万吨合成氨等项目和氯碱化工产业链达标达产,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扩大生产负荷,实现全产业链循环高效运转。
(二)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着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认真实施循环农业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戈壁农业,构建质量品牌、市场对接、冷链储运服务、农产品加工、风险担保等现代农业“五大体系”,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发展以娃娃菜、胡萝卜、食用菌、西芹等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抓好金禹川蔬菜产业化基地、金海彧优质蔬菜产销一体化、尾菜处理和综合利用等项目,落实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以上,新改建食用菌棚5000平方米,打造精品蔬菜标准园10个,培育2万亩以上规模的蔬菜重点乡镇5个。发展以优质牛羊肉、紫花苜蓿为主的草食畜牧产业,人工饲草面积稳定在20万亩,新改建标准化养殖场8个,开工建设瑞嘉万头奶牛、居佳生态万只肉羊、红光万只奶绵羊生态牧场一期等项目,打造优质肉羊养殖基地和奶源生产基地,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步伐。发展以薰衣草、万寿菊、油菜花为主的香草花卉产业,重点实施金川区戈壁香草园等项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农业质量品牌体系建设,加快甘肃省藜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20项、新品种60个,创建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家、农业科技示范点30个。
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有序推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展农村宅前硬化亮化和房后绿化美化,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新修“四好农村路”100公里,整治“畅返不畅”农村公路140公里,发展高标准农田1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7万亩。切实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和村庄清洁行动,巩固提升“全国厕所革命优秀城市”成果,加快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改造农宅风貌、拆除破旧房屋,新改建公建民住居住点16个,完成3802户农宅风貌改造,拆除破旧房屋2855户。切实加强清洁能源改造,重点围绕祁连山浅山区清洁能源替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推进煤灶改电改气、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完成土炕改造8800户。切实加强文明乡风培育,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的教化约束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俭办、文明理事新风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精神扶贫”工程,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统筹用好扶贫专项资金和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在每个行政村建立金融综合服务室,有力有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发展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0家,培育壮大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龙头企业2家以上,辐射带动农民务工收入持续增加。抓实抓好农民技能培训,依托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金川公司技校、八冶公司技校等各类培训基地优势,着力开展电焊工、建筑工、机械工和家政服务、现代农业种养等技术培训,重点培养工业企业产业工人、现代农业技术能手、服务产业行家里手,建成扶贫车间20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次,农民转移就业7万人以上,提升农民自我发展、增收致富能力。
(三)高质量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坚持把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就业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深入推动产业融合多元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和创造力。
突出旅游富民乐民。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围绕叫响“八大特色旅游名片”,重点加快太空小镇火星体验基地、航天员地外生存训练基地及道路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一流航天科普旅游目的地。继续办好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金昌国际马拉松等精品赛事活动,认真落实与省公航旅集团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开发婚庆度假、研学体验、户外运动、自驾露营等特色旅游产品和个性化旅游项目,实施漠北文化旅游、双湾镇陈家沟关帝庙民俗文化体验区等项目,支持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形成“旅游+”新业态全方位发展格局,全年接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6%,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8%,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乐民、创业兴业的优势产业。
突出文化育民惠民。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加强核心价值观景观工程建设,强化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创建“志愿之城”,实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劝导、文明上网等行动,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充分发挥“乡村舞台”等文化科普载体作用,大力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惠民进万家活动,继续组织好公益性文艺巡演、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送戏曲、书画、图书进乡村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基层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广电、市档案服务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设立“金昌文艺奖”,鼓励文艺创作,讲好金昌故事,传播金昌声音。
突出消费利民便民。认真实施通道物流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做大做强融资租赁、家政养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城市有物流配送中心、乡村有电商服务平台、产地有产品批发市场、社区有综合服务网点”的要求,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便民市场和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发展集零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进一步完善电商三级服务体系,破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问题,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亿元以上。顺应城乡居民需求新变化,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引导文化、体育、养老、健身等领域消费,支持自驾游、旅居等大众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提质扩容,努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
(四)高质量推动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主要抓手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旗帜鲜明抓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抓好项目谋划。立足资源禀赋,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着眼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聚焦“十大生态产业”,紧盯九大短板领域,围绕可准入、可落地、可申报、可持续和补短板、延链条、保脱贫、促转型,正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取向,找准国家政策、产业布局和资金投向的对接点,认真谋划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重大项目,切实增强项目谋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生态环境修复、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政策机遇,按照对口争取、密切跟踪、精准对接的要求,加大政策窗口期跑项目、争资金、增投资力度,重点争取省上出台镍铜钴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力争有更多高质量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规划盘子、获得支持,确保争取份额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抓好项目建设。坚持实行重大项目包抓、项目清单管理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项目库月调度等机制,实施新续建项目257个,完成投资122亿元,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支持二矿区深部开采、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废旧电池智能化处理、铬锆铜新材料、贵金属一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八冶康颐养老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20万吨联碱、3.5万吨电镀用高端镍盐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5万吨动力电池级硫酸镍、G570金昌(下四分)至永昌及省道S212线红沙岗至下四分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做好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抓好项目招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围绕金川集团公司下游产品开发及产业链延伸,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方向,突出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主题招商、地企联合招商,用心用情用力抓招商,聚焦聚神聚力抓引资,全力以赴推动招商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永昌县工业园区、金川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耀控股5万吨电子铜箔材料、国科桑田液态阳光产业园等招商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延伸有色金属深加工、PVC深加工、硫磷化工、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链条。建立招商项目快速落地综合协调机制,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持续抓好“兰洽会”签约项目跟踪服务,促进更多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