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力打造中国名城,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围绕建设“生态优美的湖滨城市、充满活力的创业城市、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定位,大力推进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建设,切实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力和带动力。
打造水美城市。充分利用“两湖两河”的水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水、城、人一体发展的水美城市。推进湖城一体。推动滨湖城市发展,加快湖滨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骆马湖岸线、大运河湿地公园、山水绿廊、上相湾等项目,着力把湖滨片区打造成水美城市的典范。推进城水交融。坚持把水韵充分融入城市,加快城市东西向河道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河网系统;加强水泡布点,让城市拥有更多的水、更美的水。扎实推进河湖水系沟通工程,让水流起来、活起来。推进人水相亲。发挥“两河”贯城资源优势,实施古黄河风光带、大运河文化带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亲水项目,着力打造“两河”城市标识。系统推进城市水环境优化工程,扎实做好雨污管网完善、水系沟通、景观配套,启动西南片区水环境治理,加快西民便河疏浚等项目建设。
打造宜居城市。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五度”:提升文明度。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行“宿迁文明20条”2.0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由市区向县城拓展,着力打造文明城市群,让文明有礼成为宿迁城市特质。提升舒适度。加强城市绿色廊道和重要节点绿化建设,积极推进青年公园、楚风公园、虞姬公园等项目,建成12处街头绿地和民生游园。加快建设“没有围墙的城市”,90%以上的机关单位实现“敞院”开放。有序实施28个城市棚户区和16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智慧物业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启动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完成10个易涝点改造、8条排涝河道疏浚。提升整洁度。持续开展环境卫生、街景容貌等治理,加强对各类城市家具的动态保洁和维护,着力打造“最干净城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综合整治,推动城市秩序再上新台阶。提升便捷度。实施路网加密和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完成黄河南路、青年路、金沙江路等道路改造,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8.74公里,建成洪泽湖路、发展大道2条快速公交专用道。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农贸市场5个、公共停车位5000个。优化提升社区商业、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魏井邻里中心和6个城市之家。打造智能信用、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健康、智能人社,加快城市核心区、古黄河风光带等重点区域智能城市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市民“智能”感受度。提升繁荣度。整合古黄河滨水核心区、幸福路商圈资源,打造市级地标式西湖路商业中心。丰富宿城新区、宿豫区商圈业态,提升“一主两副”商圈能级。扎实推进高铁商务区建设,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月光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办好“嗨在宿迁”消费促进系列活动,推动消费扩能升级,全面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力。
打造中国酒都。充分发挥千古酒乡的品牌优势,把酒韵、酒香、酒品融入城市肌理和城市文化。推动酒文化与城市设计融合。加快建设一批独具酒韵的城市建筑、城市小品,把洋河新区打造成酒文化的核心区。推动酒文化与城市产业融合。培育“酒+旅游”“酒+文化”“酒+商业”等关联产业,开发适合城市新阶层、新群体、新导向的新产品,促进酒文化和城市产业协调发展。推动酒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以酒为脉,深入挖掘酒文化内涵,命名一批城市标识,开展一批文艺创作,举办一批时尚活动,全面打响宿迁酒都品牌。
打造旅游名城。坚持以全域视角谋划旅游业发展,着力建设旅游目的地城市。推进项目建设。深入推动洪泽湖湿地公园、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景区创建,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加快推进骆马湖及古黄河水上游、项王故里等龙头型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强产品开发。围绕旅游“六要素”,推进地方美食名吃、旅游商品开发,加快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场所、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增强旅游配套功能。策划精品线路。串联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王故里、洪泽湖湿地公园、成子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精心策划亲水游、文化游、乡村游等旅游线路,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度假游”转变。强化品牌推广。高质量办好衲田花海音乐季、“国际生态四项公开赛”、“心宿情迁”四季游等活动,推动旅游宣传营销由知晓型向品牌型跃升。
打造电商名城。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商产业,着力打造宿迁城市新名片。培育电商主体。积极招引知名电商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宿迁,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形成大小配套、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新增网络销售2000万元以上电商企业10家。加强载体建设。进一步放大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平台支撑效应,加快京东云小镇、京东智慧城、京东物流二期等项目建设。深化省级跨境电商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促进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运作阳光化,打造跨境电商贸易产业集聚基地。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电子商务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电商产业生态链,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
各县城要找准发展定位,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品牌形象。沭阳县围绕建设花木之乡、花园城市,持续擦亮工业百强县品牌,推动城市精致建设;泗阳县围绕建设平原林海、最美县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泗洪县围绕建设湿地之都、水韵城市,按照“精品、特色、活力”的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打造魅力水城。
(四)聚力改善住房条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三农”优先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着力推动镇村布局优化。加快构建“1+3+50+N”城乡发展空间格局,有序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做强重点镇。按照小城市建设标准,打造一批镇区集聚5-10万人、具有综合性功能的重点镇,各县区在优化提升省级重点镇基础上,启动1-2个“小城市”建设。做优特色镇。按照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等发展方向,打造一批镇区集聚2-5万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镇,各县区启动建设1-2个特色镇样板。做精新型农村社区。有序撤并偏远村、弱小村、空心村,打造一批集聚2000-3000人、承载留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农村社区,全市启动建设11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
积极稳妥推进农房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统筹调度,科学把握进度,在接续抓好44个集中居住项目的基础上,启动新建改造项目123个,建成市级示范项目15个以上。注重建设质量。严格把控建设标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导则,精心精细施工,着力打造农房建设“精品工程”“样板工程”,确保群众住上安心房、放心房。加强特色塑造。挖掘乡村风貌特色和内涵,提炼宿迁民居特色元素,全面优化布局结构、整体风格、文化内涵以及立面设计、色彩搭配等,最大程度体现乡土特色风貌。优化功能配套。按照“五通八有十到位”标准,统筹做好管道管线、公共服务配套、园林景观等建设。坚持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同步转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生活好。改善乡村环境。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整治县乡河道300条,建成绿化示范村、“三化”示范村30个。推进“厕所革命”,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3%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规模壮大。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六大百亿级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新增生态高效农业25万亩、高标准农田44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50%。推动“三产”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实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县区全覆盖。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创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5个、主题创意农园5个。推动品牌做优。放大“宿有千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溢出效应,积极培育农产品“三品一标”,新增绿色食品50个以上、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个。推动主体培育。新培育家庭农场500个、农民合作示范社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以上,培训职业农民1.5万人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充分激发农业农村活力。深化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农房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深化承包地改革。放活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民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培育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示范社20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力争70%的行政村完成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实施振兴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以县区为单位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7%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交易试点工作。
(五)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补齐小康短板。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落实“坚定、可控、有序、适度”要求,确保风险总体可控。全力防控金融风险。实施打击恶意逃废债务、非法集资等五大专项行动,突出抓好企业资金链、担保链“两链”风险管控化解,确保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稳步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坚持“去存量、控增量”,严格落实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计划,规范政府融资行为,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实现政府性债务风险水平总体下降。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开展“精准脱贫冲刺年”活动,实现22.46万低收入人口和3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基本脱贫,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退出。强化产业扶贫。因村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各县区分别建设1-2个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单体带动低收入人口100人以上的产业扶贫重大项目。强化项目扶贫。抓好交通、农田水利等配套项目建设,实施三大片区整体帮扶项目200个以上。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减少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贫困现象。强化政策扶贫。认真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推进医保、养老保险财政代缴,确保应保尽保。强化搬迁扶贫。引导低收入农户有序向城市、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环境污染整治。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进“263”专项行动,深入实施“2330”工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城市扬尘、“散乱污”企业、化工企业“四个一批”、机动车船污染等专项整治,实现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实施农村河道清流连通工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国考和省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全市优Ⅲ类水体比例达73%以上。抓好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城镇村三级污水收处设施建设,实现乡镇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5%以上。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城市、三县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0%、60%以上。抓好生态修复提升。加快百万亩生态林建设,新增生态林9.8万亩、更新改造杨树25.36万亩。深入开展洪泽湖、骆马湖“退渔还湖”工程,压缩围网养殖6万亩。
(六)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有效释放发展活力。围绕更好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积极推动理念提升、服务提升、路径提升、效率提升,着力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