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27日 应勇)

2019年02月02日 15:28   来源:解放日报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更多的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群,持续建设张江科学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使用、创新成果权属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试点平台。

  加快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核心功能。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加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引进一批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建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推进离境退税政策的升级扩围,促进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联动发展。完善上海航运指数体系,积极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充分把握消费需求是国内最终需求,多渠道扩大服务供给,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创新,推进邮轮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加快落实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中芯国际、和辉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量产,实现集成电路14纳米生产工艺量产,推进昊海生物、ABB机器人、盛美半导体等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改造示范项目200项。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合理提高工业园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容积率,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提高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高标准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集聚更多世界级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探索符合市场导向和产业变革趋势的职称评价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贯通制度,努力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全面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建立军民融合综合协调、督导落实工作机制。建设军民一体化的交通、人防等设施体系,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三)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强化分类施策、精准服务,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深化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加快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完善网格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数据的整合应用。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健全城市维护管理的常态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街镇“无违”创建。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深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实施50个交通拥堵节点改造。

  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强化轨道交通、越江隧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监管,持续开展空中坠物、广告招牌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10万户住宅的老旧燃气立管改造。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四)持续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更多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上。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深入实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加强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服务,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推进技能提升行动,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强化医养结合,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街镇全覆盖,新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7000张,全面完成农村薄弱养老机构的改造提升。深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统筹提高养老金、低保等保障标准。新增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200个。

  着力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常态长效机制,继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快租赁房建设,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房6万套。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大旧区改造力度,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完成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30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修缮保护100万平方米里弄房屋。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实施幼儿托育服务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普惠安全、托幼一体的托育服务体系,新增托育点50个,新建改建幼儿园30所。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550个。深入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完善初中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秩序。推动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启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

  加快建设健康上海。构建以家庭医生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质量,推广居民健康账户,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完善公立医院治理机制,落实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任务,推进医药卫生信息互联互认,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降低群众医药费负担。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五)提高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空间布局,为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机场联络线、轨道交通崇明线,加快建设10号线二期、14号线、15号线、18号线一期等128公里轨道交通线。推进北横通道、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沪通铁路和沪苏湖铁路上海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江一河”沿岸建设规划,基本完成黄浦江45公里岸线的景观灯光提升改造,加快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

  推进“3+5+X”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支持临港、世博、虹桥三大功能区域提升能级。启动建设桃浦中以创新园,加快推动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整体转型区域布局新兴产业。继续建设松江G60科创走廊、嘉定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东方美谷、市西软件信息园、北外滩金融航运集聚区、市北高新园、长阳创谷、徐汇西岸智慧谷等产业新载体。强化产城融合,推进新城高品质建设。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5G网络、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等建设。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助残、交通、生态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关键设施网络安全防护,严格落实防护责任。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