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消费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落实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邮轮游艇、医疗旅游等政策。提升高端旅游服务能力,发展环海南岛、西沙邮轮航线,支持邮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依法拓展东南亚等地区邮轮航线,不断丰富由海南邮轮港口始发的邮轮航线产品,优化检疫监管模式。实施琼港澳游艇自由行,推动建立琼港澳游艇“定点停靠、就近联检”口岸管理模式,游艇进出海南水域一次性办理进出口岸手续;对境外游艇开展临时开放水域审批试点,探索境外游艇航行水域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凯蒂猫(HelloKitty)、探索极限、乐高等世界著名品牌游乐园落地。充分发挥海南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优势,发展康养、民宿、热带雨林、民族风情、文娱赛事旅游,引进和创作高水准文艺精品和演艺节目,继续办好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亚国际音乐节等新节庆活动,创新办好“欢乐节”“三月三”等传统节庆活动。全方位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提升海南旅游的全球美誉度和影响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加快旅游设施和要素改造,建成规范、统一、多语种的公共场所标识标牌导向系统,大力推动旅游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健全旅游服务标准、监管、诚信、投诉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为中外游客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服务。精雕细琢建设环岛旅游公路,让最美的公路连接最美的风景,努力打造“传世之作”。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增长13%,旅游总收入增长15%,入境游客突破150万人次,使海南国际旅游岛这张名片更亮更出彩。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把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目标,实施好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引进国际一流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医学教学机构;争取国家支持,基本实现医疗技术、设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和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增加城市功能和园区配套,打造国际知名的健康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实施好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等场馆建设,办好首届中国(海南)国际商品博览会等,培育国际性会展品牌,努力融入全球会展资源配置网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市县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商业等产业地产,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发展分时度假、在线租赁、房屋分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及经营性旅居物业。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推动崖州湾科技城(含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三亚大学城)、文昌国际航天城相关规划编制实施。加快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动深海技术实验室正式运行,引进我国种业领域国家队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种子集团入驻,加快推进种业研发和贸易企业集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研发业务和功能区域总部更多在海南布局,带动形成世界级互联网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加快海南生态软件园等园区建设,发展研发设计、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数字产业。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商用航天、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规划建设海甸岛物联网应用创新基地、博鳌乐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洋浦经济开发区、美安科技新城,推进建设澄迈等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和地热综合利用实验基地,加快乙烯项目建设,积极延伸油气产业链;发展高端医药产品、医疗器材等低碳制造业。
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海洋经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进和选育若干优质热带农产品种源,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种植养殖结构调整,调减低效作物10万亩,恢复撂荒地农业生产10万亩,扩大热带水果、蔬菜、椰子等高效品种种植。以规模化种植支撑加工业发展,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0.8∶1。引导农业品牌资源整合,重点打造海南芒果、莲雾、火龙果、黑猪等10个省级公共品牌。发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作用,针对槟榔黄化病、淡季叶菜生产等难题开展集中科研攻关。加快推动琼海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引进国际农产品检测认证机构,为农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更好条件。想方设法使海南的农产品达到国际最高的安全标准。推动渔业从捕捞向养殖、养殖从近海向外海、从传统池塘养殖向深水网箱和海洋牧场、渔民从传统捕鱼向休闲渔业转型。设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先导试验区和海底矿物商业化开采示范区,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力争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20亿元。
统筹发展十二个重点产业。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板块和十二个重点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省级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因市因县施策,突出各自优势和特点,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抓出成效,促进产业分工协同、功能互补,形成集聚效应。
(三)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优先保障“三农”资金等要素配置,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围绕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精品小镇的要求,基本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和挖掘农业、旅游、黎苗文化等有基础、有潜力、有特色的产业,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以共享农庄为载体,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五网”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打通互联互通“最后一公里”。提高偏远地区通信网络质量,消除通信盲区。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推动农村从“有电用”向“用好电”“安全用电”转变。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六大工程建设,完成自然村通硬化路1000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拓宽1000公里农村道路,完成160个行政村通客车、通快递年度任务。完成20个乡镇管道燃气项目,全面启动农村“气代柴薪”工程,让更多乡村群众用上清洁能源。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彻底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厕所和村容村貌。保护开发村镇特色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
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构建与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相适应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文昌至琼海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万宁至洋浦、五指山至海棠湾、儋州至白沙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文昌至临高高速公路,加快儋州机场、湛江至海口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光纤宽带、4G网络全岛覆盖,无线局域网(Wi-Fi)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全覆盖,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和商业化应用。继续推进电网升级改造,优化主网架结构,建成跨海联网二回工程,推进昌江核电二期前期工作,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年户均停电时间降至18小时以下。加快文昌至三亚输气管道、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建设,确保东方13-2气田投产。推进城镇集中式供水向农村延伸工程,建好管好农田水利“毛细血管”,改善田间灌溉排涝“最后一百米”。
增强“海澄文”“大三亚”辐射带动作用。制定“海澄文”“大三亚”总体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推进“海澄文”“大三亚”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带头先锋作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成铺前大桥、美兰机场二期扩建、环岛高铁海口站至美兰站市域列车等项目,加快海口海秀快速路延长线、老西线铁路三亚至乐东公交化旅游化改造、海口绕城公路美兰机场至演丰段建设,推进三亚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围绕十二个重点产业,实行差异化布局,完成海口江东新区、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规划并启动起步区建设,引进更多国内外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推动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加强水体和湿地保护、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生态合作,开展跨区域环保联合监测和污染联动监察。推动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密切城市管理、风貌管控、社会治理、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其他市县在“多规合一”统领下,错位发展,协作共赢。
强化规划管控。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好省和市县总体规划,更好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改革创新成果落地。建立“多规合一”基础上的自然资源统一监管体系。保持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筑高压态势,推进农房逢建必报,坚决守住违建“零增长”底线。统筹城镇建筑风貌,编制全省村庄规划,力求不再出现“麻将条”“火柴盒”式建筑,注重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塑造体现椰风海韵、热带雨林、黎苗特色、南洋文化等本土特征的城乡风貌。
(责任编辑:石兰兰)